教育经历:2005.01-2005.07,美国Georgia State University学术访问;1999.02-2001.11,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数学系攻读博士学位,获理学博士学位;1979.09-1983.08,山西大学数学系读本科,获理学学士学位。
奖励荣誉:山西省优秀教师,山西省教学名师,山西省委联系的高级专家,山西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山西省“新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333人才工程”省级人选,山西省高等学校131领军人才,山西省“三晋英才”支持计划拔尖骨干人才,中北大学第二届“知行杯”我最喜爱的老师。荣获山西省科技进步奖自然科学类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山西省高等学校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山西省教学成果二等奖3项,山西省网络教学课件竞赛二等奖1项,山西省“科技奉献奖”个人一等奖1项,两度获山西省青年科技奖,荣记山西省社会主义劳动竞赛二等功1次。
研究方向:组合数学、图论及其在相关学科中的应用等。
研究成果: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山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国家级“十一五”教学研究项目1项、山西省教学研究项目1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科研论文200余篇,其中SCI收录70余篇。出版高等学校教材2部。
招生方向:可在复杂系统建模与仿真、智能信息处理研究方向招收博士研究生;在数学学科招收硕士研究生。
教育经历:1993年获理学学士学位;1998年获硕士学位;2005年获博士学位;2005-2006在美国德克萨撕州立大学(UTA)作高级访问学者。
奖励荣誉:2001年荣获山西省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二等奖和优秀教案奖、中北大学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一等奖;指导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获山西省一等奖、全国二等奖、国际三等奖各一项。2002年指导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获国际二等奖一项。2003年荣获山西省高校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北大学首届教学名师奖:优秀青年主讲教师;中北大学优秀共产党员、抗击非典先进个人。2004年荣获山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北大学首届五·四青年奖章、中北大学青年先进科技工作者;指导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获国际二等奖一项。2005年荣获中北大学教书育人先进个人、中北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指导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获山西省一等奖、全国一等奖、国际二等奖各一项。2006年荣获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第十届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奖、山西省高校工委优秀共产党员、中北大学优秀共产党员。2007年获得山西省教学成果二等奖、山西省高校科学技术二等奖、山西省科学技术自然科学类三等奖、中北大学优秀党务工作者、中北大学先进学生工作者;指导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获山西省一等奖、全国二等奖、国际三等奖各一项。2008年获指导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三等奖一项、工科数学校级优秀教学团队一项。2009年荣获山西省研究生教育精品课程《矩阵理论》一项,指导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获山西省一等奖、全国二等奖、国际三等奖各一项。2010年荣获山西省研究生教育精品课程《随机过程》一项。2011年荣获校级优秀硕士论文指导教师,指导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获山西省一等奖、全国二等奖、国际三等奖各一项。2012年,指导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获山西省一等奖、全国二等奖、国际三等奖各一项。2013年荣获校级优秀硕士论文指导教师,指导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获国际二等奖二项。2014年荣获山西省教学名师,校级优秀硕士论文指导教师,指导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获山西省一等奖、全国二等奖、国际二等奖各一项。2015年获指导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获国际二等奖一项。2016年荣获山西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自然科学类二等奖一项,指导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获国际二等奖三项,三等奖二项。
研究方向:微分方程的定性与稳定性;脉冲微分方程的理论及应用研究、种群动力学和传染病动力学的数学建模与研究、动力系统分支理论以及复杂系统的建模与仿真。
研究成果:(1)教学方面。完成国家级教研项目1项,省级教研课题3项,发表教学研究论文30余篇,出版教材1部,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3项,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2)科研方面。参与完成国家级课题2项,负责完成省级科研课题3项,发表科学研究论文50余篇,其中被SCI、EI收录30余篇,获得省高校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获得省科学技术自然科学类三等奖1项;山西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自然科学类二等奖1项;荣获高校“131”领军人才工程-优秀中青年拔尖创新人才。
招生方向:微分方程的定性与稳定性;生物数学;工程中的数学问题。
教育经历:2004.07-2006.06,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博士后;1999.09-2003.04,中北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博士;1993.09-1995.12,西安交通大学,威斯尼斯5158cc,硕士;1984.09-1988.07,山西大学,数学系,学士。
奖励荣誉:(1)教学方面。2008年,荣获“山西省教学名师”称号;获山西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排名第一);负责《高等数学》和《随机过程》的课程建设,分别被评为山西省精品课程和研究生精品课程;负责“大学数学实验室建设”项目,该实验室被评为山西省示范试验中心。(2)科研方面。曾获山西省教育厅山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教育部提名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国防科技进步二等奖各1项等。
研究方向:主要从事信息处理理论、工程中的数学问题的研究。
研究成果:(1)教学方面。主持山西省教学改革项目1项;在科学出版社出版教材一部。(2)科研方面。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山西省自然科学基金3项,以及国防部重点基金、国防科工委预研项目、山西省节能减排专项等多项科学研究项目;在国内外重要期刊发表科学研究论文80余篇,其中被SCI或EI收录30余篇。
招生方向:信息处理理论与技术;工程中的数学问题。
教育经历:2002.09-2005.10,中北大学,电子工程系,博士。
奖励荣誉:2005年被评为校优秀主讲教授;2007年获山西省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类三等奖;2007年获山西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2009年获第二届“十大杰出知识女性”称号。
研究方向:现在主要从事信号的滤波、融合、重建及估计等理论及其实现方法。涉及的研究领域有:实时数据处理与预测、信息融合、神经网络算法、图像增强恢复及特征提取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研究成果:近年来作为课题负责人,主持完成两项山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一项博士后基金项目;参与完成二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现正在主持的科研项目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近五年来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被SCI、EI、ISTP收录20多篇,编著教材7部;主持省部级教改项目一项,主持和参与校级教学改革项目多项;先后发表教学论文近15篇。
招生方向:信息理论与数据处理;现代优化算法;工程中的数学问题。
教育经历:2010.01-2011.01,美国Middle Tennessee State University学术访问(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2006.08-2007.02,美国Texas State University, San Marcos学术访问;2002.03-2004.12,北京理工大学应用数学系攻读博士学位,获理学博士学位;1979.09-1983.08,山西大学数学系读本科,获理学学士学位。
奖励荣誉:山西省教学名师,中共山西省高等院校工作委员会、中共山西省教育厅党组联系的高级专家,山西省高等学校131领军人才,山西省“三晋英才”支持计划拔尖骨干人才,山西省“1331工程”立德树人建设计划高校教书育人“好老师”,山西省教科文卫体系统“杰出知识女性”。入选中北大学《师范》栏目第三季,荣获中北大学首届“美利信”奖教金。获山西省科技进步奖自然科学类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山西省高等学校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山西省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
研究方向:组合数学、图论及其在相关学科中的应用等。
研究成果:主持完成山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山西省回国留学人员科研资助项目1项、山西省教学研究项目1项,参与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国家级“十一五”教学研究项目1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科研论文170余篇,其中SCI收录65余篇。出版高等学校教材2部。
招生方向:可在复杂系统建模与仿真、智能信息处理研究方向招收博士研究生;在数学学科招收硕士研究生。
教育经历:1992.09-1996.06,北京大学,基础数学专业,博士研究生;1978.09-1982.06,长沙铁道学院,应用数学专业,本科。
奖励荣誉:获得山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山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专利1项,山西省青年科技奖和北京大学九章数学杂志奖各1项。
研究方向:组合数学、系统工程、计算机技术及应用等方面的研究。
研究成果:先后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西省自然科学基金、山西省青年科学基金11余项,发表高水平的研究论文50余篇,其中有15余篇被SCI收录。
招生方向:组合数学;工程中的数学问题;计算机应用技术。
教育经历:1999.9-2003.7, 山西雁北师范学院数学系, 理学学士;2003.9-2006.7, 中国海洋大学数学系,理学硕士;2008.9-2011.7, 复旦大学数学科学学院,理学博士;2006.6-至今,威斯尼斯5158cc数学系,教师
奖励荣誉:主要从事偏微分方程尤其是非线性色散方程解的生命跨度估计及破裂性质及相关问题的研究。负责主持山西省青年科学基金1项,完成中北大学科学基金1项。2013年申请到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非线性波动方程解的破裂及其生命跨度的上界估计”。
研究方向:非线性微分方程及其应用。
研究成果: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科研论文20余篇,其中SCI收录20余篇。
招生方向:非线性微分方程及其应用、复杂系统建模与仿真。
教育经历:2017年,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力学专业,获得博士学位。
研究方向:宽频振动能量收集装置设计,智能结构动力学响应的模拟与实验,机械结构的非线性动力学分析,非线性振动系统响应调频与控制。
研究成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1项、中国博士后基金面上项目等省部级项目4项。近年来第一作者在《Mechanical system and signal processing》、《Nonlinear dynamics》、《Smart material and structure》、《International jounal of bifurcation and chaos》、《Chaos》、《EPL》、《物理学报》和《振动与冲击》等国内外高水平期刊上发表相关论文20余篇,其中SCI/EI收录20篇。
招生方向:力学,机械工程,航空航天。
教育经历:
1998/9-2002/6,安徽大学数学系本科毕业
2006/9-2009/6,威斯尼斯5158cc硕士毕业
2010/9-2013/12,中北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博士毕业
2014/4-2016/4,西南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博士后流动站学习并出站
奖励荣誉:指导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获国家二等奖1项,山西省一等奖2项,国际竞赛二等奖5项,参与完成省级鉴定结论是国际先进的项目1项。
研究方向:动力系统及其应用
研究成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编号:11426208,11501528),山西省青年科学基金1项(编号:2015021018),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其他省部级项目2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被SCI收录9篇,EI收录1篇。
招生方向:微分方程的定性与稳定性、生物数学
教育经历:2010.06-2012.12,中北大学信息获取与处理技术专业学习;2004.09-2009.06,中北大学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专业,博士研究生;1999.09-2002.06,华北工学院系统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1992.09-1996.06,山西大学应用数学专业, 本科。
奖励荣誉:1.《矩阵理论》课程 获2009年山西省研究生精品课程,排名第二;2.线性代数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和实践 获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教学奖,排名第五;3.现代教育技术在高校数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校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本科教学获奖),排名第二;4.2015年指导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获国家二等奖。
研究方向:从事模式识别和优化算法及其应用研究。
研究成果:参加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山西省自然科学基金,主持1项博士后自然科学基金,1项省青年科技研究基金,2项校基金,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被SCI,EI收录10余篇。
招生方向:计算机科学中的数学问题;组合数学。
教育经历:1983.9-1986.7,雁北师专数学系;2000.9-2003.7,山西大学数学系,理学硕士;2006.9-2009.7,中北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工学博士;2003.6-至今,威斯尼斯5158cc数学系, 教师。
研究方向:算子半群理论及应用。
研究成果: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科研论文10余篇,其中SCI收录7篇。
教育经历:2015.01-2015.07,美国马萨诸塞州立大学Lowell分校,博士后;2013.12-2014.12,美国维克森林大学,交流访问;2012.02-2012.05,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交流访问;2007.09-2011.06,中北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博士;2003.09-2006.06,中北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硕士;1997.09-2001.07,山西大学数学系,学士。
奖励荣誉:2007年获中北大学优秀青年主讲教师称号。指导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获全国二等奖2项,山西省一等奖3项。
研究方向:信息处理与重建。
研究成果:主持完成山西省青年科学基金1项,中北大学校基金2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多项、973预研项目1项。以第一作者发表科学研究论文15篇,其中SCI、EI收录8篇。
招生方向:图像处理与重建。
教育经历:1994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数学系, 2005年在中北大学取得硕士学位。
奖励荣誉:2000年获校第二届“青年教师基本功竞赛”二等奖。1998-2005间,在威斯尼斯人官网指导国际、国内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获国际二、三等奖各两项,国内一等奖三项、二等奖一项,连年获院通报表扬。2004年获校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省级精品课程奖。2005年获第一届中北大学优秀教材一、三等奖各一项。
研究方向:组合矩阵理论、图论及其在相关学科中的应用。
研究成果:曾主持完成2项校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参与2项山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研究。目前在研的有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1项山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0余篇,其中EI收录2篇。编著教材2部。
招生方向:1、组合数学 ;2、计算机科学中的数学问题
教育及工作经历:2016.8-2017.8,美国Rutgers大学访问;2010.09-2011.09,加拿大York University应用数学专业,博士后;2005.09-2008.12,西南大学生态学专业,博士研究生;2002.09-2005.06,中北大学信号与信息处理专业,硕士研究生;1995.09-1999.06,山西大学应用数学专业,学士。
奖励荣誉:(1)2010年山西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复杂生物系统动力学性态研究;完成人:靳祯、李桂花、孙桂全、张菊平、刘茂省、刘权兴。(2)2007年山西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常微分方程课程内容体系及计算机应用的研究;完成人:靳祯,李桂花,杨晓峰,刘茂省,张菊平,刘权兴,白艳萍;(3)2006山西省高校科技进步一等奖:传染病动力系统与脉冲种群动力系统的研究;完成人:靳祯,刘茂省,张菊平,李桂花,杨晓峰
研究方向:生物数学。
研究成果:目前主要从事微分动力系统、反应扩散方程及其在种群生态学和流行病动力学领域中的应用研究。先后主持国家青年自然科学基金1项,山西省留学基金项目1项,山西省人社厅择优资助项目1项,山西省高校131领军人才项目1项,山西省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项,西南大学优博项目1项,作为主要成员参加国家重点基金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参加省自然科学基金和科技攻关项3项;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被SCI收录12篇;作为主要成员获山西省高校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2006),山西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2007)、山西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2010)。
招生方向:生物数学。
教育经历:1985-1989年,山东大学数学系,基础数学专业,本科;1995-1998年,北京理工大学应用数学系,应用数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生物动力系统。
研究成果:完成高校科技开发项目1项,参与国家自然基金研究,发表学术论文15篇。主编教材1部,参编教材2部。
招生方向:生物数学。
教育及工作经历:
1996/09-2000/07 曲阜师范大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系 理学学士
2000/09-2003/07 西安交通大学威斯尼斯5158cc 理学硕士
2006/09-2009/06 复旦大学数学科学学院 理学博士
2012/02-2013/02,匈牙利Szeged大学 博士后
2015/02-2016/02,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 访问学者
2011.09-至今, 中北大学教授
奖励荣誉:
2006年获得山西省高校科技进步类一等奖(排名第四)
2007年获得山西省教学成果一等奖(排名第二)
2010年获得山西省科学技术奖自然类一等奖(排名第五)
2010年入选山西省高校青年学术带头人
2011年获得转型跨越“山西青年五四奖章”
2015年入选山西省高校131人才工程人选
2016年获得山西省高校自然科学类二等奖(排名第一)
2016年指导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获得山西省一等奖1项
2017年指导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获得全国二等奖1项
研究方向:
主要从事传染病动力系统、复杂网络及其在生物数学中的应用研究
研究成果:
项目: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2009.1-2012.12,负责人
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16.1-2019.12,负责人
3、山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2.1-2014.12,负责人
4、山西省留学人员科技活动项目择优资助,2015.1-2017.12,负责人
5、山西省高校优秀青年学术带头人“复杂网络在传染病模型中的应用研究”,2011.1-2013.12,负责人
6、省留学基金“信息滞后性影响的网络传染病研究”,2013.1-2015.12,负责人
7、省“131工程”人才项目“基于在线社交网络的疾病传播研究”
8、横向课题“数控机床开发中的数学问题研究”,2015.1-2017.12,负责人
9、国家基金重点项目,2013.1-2016.12,参与人
1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04.1-2006.12,参与人
1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13.1-2016.12,参与人
专著:
1、刘茂省,《网络传染病动力学新进展》,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5.
2、靳祯、孙桂全、刘茂省,《网络传染病动力学建模与分析》,科学出版社,2014.
代表性论文:
1、Maoxing Liu, Guiquan Sun, Zhen Jin, Tao Zhou, An analysis of transmission dynamics of drug-resistant disease on scale-free networks, Applied Mathematics and Computation 222(2013) 177-189.
2、Maoxing Liu, Gergely Rost and Gabriella Vas, SIS model on homogeneous networks with threshold type delayed contact reduction, Computers and Mathematics with Applications, 66(2013)1534-1546.
3、Yangjun Ma, Maoxing Liu, Qiang Hou and Jinqing Zhao, Modelling seasonal HFMD with the recessive infection in Shandong, China, Mathematical Biosciences and Engineering,10(4), 1159-1171, 2013.
4、Jianrong Wang, Maoxing Liu, Youwen Li, Analysis of epidemic models with demographics in metapopulation networks, Physica A, 392(2013), 1621-1630.
5、Liu M, Liz E, Röst G, Endemic bubbles generated by delayed behavioral response -- global stability and bifurcation switches in an SIS model, SIAM Journal on Applied Mathematics, 75(1), 75–91, 2015.
6、Maoxing Liu, Lixia Zuo, The impact of media coverage with a piecewise transmission rate in the spread of diseas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mathematics, 10(1):1-10, 2017.
7、Maoxing Liu, Yuming Chen, An SIRS model with differential susceptibility and infectivity on uncorrelated networks, Mathematical Biosciences and Engineering, 12(3), 415–429, 2015.
8、Maoxing Liu, Yuting Chang, Lixia Zuo, Modelling the Impact of Media in Controlling the Diseases with a Piecewise Transmission Rate, Transmission Rate, DISCRETE DYNAMICS IN NATURE AND SOCIETY,2016.
教育经历:1978.09-1982.07,山西大学数学系,理学学士;1982.08-1987.07,兴安二中, 教师;1987.08-2000.07,兴安职工大学,教师;其中1991.9-1993.7,山西大学数学系教师进修班进修;2000.9--至今,威斯尼斯5158cc数学系,教师。
研究方向:微分方程及其应用。
研究成果:在国内学术期刊上发表科研论文近10余篇。《数学物理方程》陆平肖亚峰任建斌编著。《大学文科数学》李有文陆平编著。
教育经历:1996/09-2000/06,浙江大学获理学学士学位;2003/09-2006/03,中北大学,获工学硕士学位;2009/09-2015/12,中北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2014/06–2015/06 美国Florida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访问学者
奖励荣誉:2010年获中北大学教学名师奖,指导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获国家一等奖、二等奖3项。获山西省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校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校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历年参与指导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获国家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山西省一等奖4项。
研究方向:组合数学、符号模式矩阵
研究成果: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多项,获山西省科学技术三等奖2项,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主持完成2项校自然科学基金,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其中被SCI、EI收录6篇。
教育经历:2000.9-2004.7, 雁北师范学院(现为大同大学,理学学;2004.9-2007.7 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理学硕士;2007.9-2010.6,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 理学博士;2010.6-至今 ,中北大学数学系,教师;2012.9-2013.1,北京大学数学与科学学院访问学者
研究方向:常微分方程定性和分支理论,动力系统分支理论主持项目:国家数学天元青年基金:几类特殊的异维环系统的构造及其分支分析(11126265);2011年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新教师类联合基金:几类特殊的微分方程的分支分析(20111420120006)。参加项目:国家青年科学基金:翻转高余维异维环分支(1110137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复杂网络传播动力学的数学分析(11331009);
发表论文:1. Qiao Zhiqin, Li Xianyi, Dynamical analysis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a new Lorenz-type chaotic system, Mathematical and Computer Modelling of Dynamical Systems, 20(3), 264-283, 2014(SCI)2. Qiao Zhiqin, Xu Yancong,Bifurcation of a homoclinic orbit to saddle-center in reversible systems, Abstract and Applied Analysis, Article ID: 678252, 2012 (SCI)3. Qiao Zhiqin, Zhu Deming, Lu Qiuying, Bifurcation of a heterodimensional cycle with weak inclination flip, Discrete and Continuous Dynamical Systems-Series B, 17(3), 1009-1025, 2012 (SCI)4. Qiao Zhiqin, Lu Qiuying, Zhu Deming, Bifurcation of rough heteroclinic loop with orbit and inclincation flips, Nonlinear Analysis, Real World Application, 10, 611-628, 2009 (SCI)5.乔志琴,刘兴波,朱德明,具有三重零奇点的时滞微分方程的分支,数学年刊A辑,31A(1), 59-70, 2010
招生方向:常微分方程分支理论,动力系统
教育经历:1998.09-2002.07山西师范大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 理学学士;2002.09-2005.06 曲阜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 理学硕士;2008.09-2011.06 山东大学数学学院 理学博士;2005.7-至今 威斯尼斯5158cc数学系 教师
奖励荣誉:
研究方向:非线性泛函分析与非线性微分方程;研究非线性算子方程解的类型、个数与解集结构。
研究成果:主要借助于拓扑度理论与半序方法,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17篇,其中被SCI收录14篇。主持并完成山西省青年基金一项,现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天元基金与山西省科技创新项目各一项。
招生方向:
教育经历:1996/09-2000/06,山西大学获理学学士学位;2003/09-2006/03,中北大学获工学硕士学位;2009/09-2013/06,中北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2014/06–2015/06 美国Florida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访问学者
奖励荣誉:2006年获中北大学教学名师奖,2011年获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优秀指导教师。获山西省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指导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获国际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国家一等奖1项,国家二等奖5项。
研究方向:应用数学、阵列信号处理
研究成果:主持山西省回国留学人员科研项目1项,完成校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重点实验室青年基金项目1项,参与国家863计划项目、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多项,发表论文10余篇,其中被SCI、EI收录10篇。
教育经历:1998.9—2002.7,山西师范大学,本科;2002.9—2005.7,西师范大学,硕士;2005.9—2008.7,苏州大学,博士2008.7至今,中北大学任教
研究方向:有限群论
研究成果: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其中SCI 4篇;主持山西省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一项,参与国家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一项;专著一部。
奖励荣誉:指导国际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二等奖3项;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
研究成果:近年来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其中被SCI收录2篇,EI收录1篇。
教育经历:1994年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数学系,获理学学士学位, 2003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威斯尼斯5158cc,获理学硕士学位。
奖励荣誉:2004年获中北大学优秀青年主讲教师称号。
研究方向:研究方向为智能计算与图像信息处理。主要从事智能仿生优化方法、数据聚类分析与数据挖掘、图像边缘检测与增强以及图像信息重建等理论与应用研究。
研究成果:主持完成中北大学科学基金项目2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山西省自然科学基金2项,国防重点预研课题、国防科工委资助项目等多项。发表科学研究论文15篇,被EI、ISTP收录9篇。参编教材两部。
招生方向:1、智能计算与图像信息处理;2、工程中的数学问题; 3、计算机科学中的数学问题。
教育经历:1996.09-2000.07,山西大学数学系,理学学士;2003.09-2006.06,中北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工学硕士。
奖励荣誉:2006年获的中北大学优秀青年主讲教师称号;2006年获得山西省高校科技进步类一等奖;2007年获得山西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006年获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07年指导兴晋挑战杯课外作品大赛获省特等奖,获省级优秀指导教师称号;自2001年来指导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获得全国一等奖1项,2等奖3项;成功参与建设并申报了常微分方程和高等数学等两门精品课程;成功参与建设和申报了大学数学实验中心省级实验示范中心。
研究方向:主要从事生物动力系统及动力系统中的混沌研究
教育经历:2006.09-2010.06,中北大学精密仪器及机械专业,博士研究生;2000.09-2003.06,中北大学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硕士研究生;1992.09-1996.06,山西大学应用数学专业,本科。
奖励荣誉:多年来一直从事基础数学理论的教学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组合数学,承担着本科和硕士研究生基础数学课程的教学任务;曾获中北大学“优秀班主任”、“工会先进个人”、“优秀共产党员”、“防控非典突出贡献先进个人” “优秀青年主讲教师”、“教学名师”等荣誉称号;2010年荣获山西省总工会“百名工会先进个人”、2015年山西省第二届消防“先进个人”荣誉称号。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2004年作为第二指导教师指导参赛队荣获山西赛区一等奖1项,全国二等奖1项,2006年作为第一指导教师指导参赛队荣获山西赛区二等奖2项,2006年获得山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2007年获得山西省科学技术自然科学类三等奖1项。
研究方向:组合数学。
研究成果:先后主持或参与科研项目9项,教改项目3项;发表学术及教学论文15篇,其中被SCI收录1篇,被EI收录5篇。
教育经历:1993.9-1996.7, 南京理工大学数学系, 理学学士;2004.9-2006.7, 山西大学数学系,硕士学位;2011.9-2016.9,北京理工大学,博士,1993.7-至今,威斯尼斯5158cc数学系,教师
奖励荣誉:指导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多次获得全国一、二等奖,省级奖项,指导国际数学建模荣获多次奖项,获优秀指导教师称号,教学名师。
研究方向:计算机数学
研究成果:
教育经历:1983.09-1987.07,山西大学数学系读本科,获理学学士学位。2004.09-2006.07,山西大学数学系读硕士,获理学硕士学位。
奖励荣誉:获山西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一项,参与省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发表教学与科研论文多篇,主编《微积分》教材一部。荣获山西省2009年本科院校中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二等奖并荣立二等功,中北大学中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一等奖;指导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获山西省一等奖、全国二等奖。
研究方向:组合矩阵理论、图论及其在相关学科中的应用。
研究成果:曾主持完成2项校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参与省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主编《微积分》教材一部。
教育经历: 2013.10-2014.10,University of Missouri at Kansas City(UMKC)访问学者;2008.7,德国 Otto-von-Guericke-Universität,Magdeburg交流;2000.7,台湾东华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交流;2005.09-2008.06,山西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硕士研究生;1998.09-2002.06,山西大学数学系,本科。
奖励荣誉:2012年中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一等奖;2012年中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三等奖; 2015年带领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山西省二等奖。
研究方向:应用统计。
研究成果:Coal Production Capacity Forecast in Shanxi Province Using Grey System Model;Advances in Management of Technology ,Proceedings220-223,2006. Application of Multi-Dimension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 on Regional Iudustry Structure;Advances in Management of Technology ,Proceedings60-66,2006. -Research on Implicit Cycle of Volatility in Chinese Stock Market;Produceedings of 2006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nagement Science & Engineering Engineering;-Eco-tourism and economics;Journal of North University of China;-The teaching methods in MathematicsJournal of North University of China;-The Analysis of Product Level Reused. (Shanxi Soft Science Project)-The Research on Technological Economy in Economic Structure Adjustments in Shanxi-Model Based on Complex Network of Infectious Diseases (National Project)-Research and Practice on teaching reform of advanced mathematics.
教育经历:1996.9-2000.7山西大学师范学院数学系,理学学士;2004.9-2007.6中北大学数学系,理学硕士
奖励荣誉:指导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获得全国二等奖1项,省级2等奖1项,成功参与建设和申报大学数学实验中心省级示范实验中心。
研究方向:生物数学
研究成果:参与国家自然基金项目1项、省级项目1项,主持校教改基金1项,发表论文5篇,其中SCI一篇,EI两篇
教育经历:
奖励荣誉:
研究方向:
研究成果:
招生方向:
教育经历:2004.09-2008.07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学士;2008.09-2015.11 北京大学 博士
荣誉奖励:无
研究方向:拓扑学
研究成果:(with Fan Ding and Youlin Li)Legendrian torus knots in S^1×S^2 J. of Knot Theory & Its Ramifications (JKTR)(08/2015)
招生方向:无
教育经历:2010.09-2015.12, 中北大学,工学博士;2003.09-2006.07,陕西师范大学,理学硕士;1999.09-2003.07,太原师范学院,理学学士
奖励荣誉:指导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获得全国二等奖1项,省级3等奖1项
研究方向:信息处理与数据分析;优化算法及其应用研究
研究成果: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发表学术论文多篇,其中被SCI收录3篇,EI收录2篇
教育经历:1998-2002 山西大学 数学系 本科;2003-2006 山西大学 数学科学学院 硕士;2012-至今 中北大学 信息通讯工程学院 博士
研究方向:图论及组合数学
研究成果:以第一作者发表EI论文一篇,核心论文4篇,二级论文2篇,教改论文一篇。 申请校基金一项,校级教改项目一项。
教育经历:1998.9-2002.7雁北示范学院本科; 2003.9-2006.7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硕士; 2012.9-2015.6中国人民大学博士。
研究方向:生物统计, 经济统计。
教育经历:1997.9-2001.7 中北大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本科);2005.9-2008.7中北大学应用数学(硕士研究生);2012.9至今 山西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在读博士)
研究方向:复杂网络分析 社会计算
教育经历:1998.9—2002.7安徽大学 数学系概率统计专业 学士学位;2002.9至今威斯尼斯5158cc任教;2005.09-2008.06中北大学 应用数学专业 硕士学位
奖励荣誉:2005.8月,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天元基金举办的“西部与周边地区高等学校非数学类数学师资培训班”;2006.10月,山西省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优秀指导教师;2006.10月,威斯尼斯5158cc首届中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二等奖;2007.4月,中北大学第二届“十大杰出青年”;2007.9月,山西省挑战杯优秀指导教师;2008.5月,山西省优秀共青团干部,新长征突击手;2009.10月,“挑战杯”科技竞赛全国二等奖;2009.10月,山西省优秀班主任;2009.10月,全国数学建模竞赛山西省二等奖;2009.11月,威斯尼斯5158cc教学基本功竞赛二等奖。2013.9月,山西省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
研究方向:教学改革项目情况: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研究;现代教学方法在《高等代数》课程改革中的应用;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研究。著作、教材、教改教研论文情况小议大学数学教学 职业时空 2008.6;Based on the gray systemtheory analysis toanalysisgraduate education quality ETCS 2009 2009.5
研究成果:作为项目负责人完成的课题《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研究》,经校人文社科专家委员会评审,完成预定研究任务。研究成果达到省内同领域先进水平。模糊聚类算法在图像边缘检测中的应用;基于遗传算法与FCSS相结合的模糊球壳聚类算法惠周利,杨明,潘晋孝.传感器与微系统(一级);细胞自动机在图像边缘检测中的应用惠周利,王鹏 中国科技信息;Based on the gray systemtheory analysis toanalysisgraduate education qualityZhouli Hui,Yakui Xue ETCS 2009
教育经历:2011.09-2012.12,中北大学,弹箭飞行与控制工程,博士;2006.09-2009.06,中北大学,应用数学,硕士;1999.09-2003.07,陕西师范大学,数学与应用数学,学士。
奖励荣誉:2015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山西省二等奖。
研究方向:动力系统与生物数学。
研究成果:[1] Boli Xie. Pattern dynamics in a vegetation model with time delay. Physica A: Statistical Mechanics and its Applications, 2016, 443: 460-466. [2] Boli Xie, Zhijun Wang, Yakui Xue, Zhenmin Zhang. The dynamics of a delayed predator-prey model with double Allee effect. Discrete Dynamics in Nature and Society,2015. doi: 10.1155/2015/102597. [3] Boli Xie, Zhijun Wang, Yakui Xue. Pattern formation in a predator-prey model with both cross diffusion and time delay. Abstract and Applied Analysis, 2014.doi:10.1155/2014/392435. [4] 解博丽,王志军. 一类具有时滞的食饵-捕食者模型时空斑图. 中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 36(3): 251-256. [5] 解博丽, 王志军, 薛亚奎. 一类具有时滞且带有捕食者相互残杀项的捕食模型的时空斑图. 数学的实践与认识, 2015, 45(12): 231-239.
教育经历:1998-2002,太原理工大学,信息与计算科学;2004-2007,中北大学,精密仪器及机械;2009-2012,中科院长春光机所,机械电子工程。
研究方向:智能优化算法;数字图像处理。
研究成果:[1] Hui Li. Combat Effectiveness Evaluation Method of Photoelectric Defense System Based on BP Neural Network Optimized by Bat Algorithm.2013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echatronic Sciences, Electric Engineering and Computer (MEC). [2] Hui Li. Combat Effectiveness Evaluation Method of Photoelectric Defense System Based on SVM Optimized by Particle Swarm Algorithm.2013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echatronic Sciences, Electric Engineering and Computer (MEC).
教育经历: 2011.09-2015.06,中北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博士;2002.09-2005.06,江苏大学,威斯尼斯5158cc,硕士;1998.09-2002.06,太原师范学院,数学系,本科。
奖励荣誉:参加教改项目:“常微分方程课程内容、体系及计算机应用研究”,该项目在2007年获得山西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008年获得中北大学院级优秀主讲教师;2015年带领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获得山西省二等奖;2016年指导学生参加数学建模竞赛获得全国一等奖。
研究方向:生物数学、复杂网络。
研究成果:
发表论文:
1. Li S, Jin Z. IMPACTS OF CLUSTER ON NETWORK TOPOLOGY STRUCTURE AND EPIDEMIC SPREADING[J]. DISCRETE AND CONTINUOUS DYNAMICAL SYSTEMS SERIES B 2017, 22: 3749-3770(SCI)
2. Li S, Jin Z. Dynamic Modeling and Analysis of 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s on Heterogeneous Networks[J]. Physica A: Statistical Mechanics and its Applications, 2015, 427: 192-201.(SCI)
3. Shuping Li, Zhen Jin. Modeling and Analysis of New Products Diffusion on
Heterogeneous Networks[J]. Journal of Applied Mathematics, 2014.
doi:10.1155/2014/940623.(SCI)
4. Shuping Li, Zhen Jin. Global Dynamics Analysis of Homogeneous New Products Diffusion Model[J]. Discrete Dynamics in Nature and Society, 2013.
doi:10.1155/2013/158901.(SCI)
5. Ruixia Zhang, Zhen Jin,Shuping Li. Epidemic spreading with time delay on complex networks Acta Mathematicae Applicatae Sinica-English Series, 2016.01.01, 32(2): 319~326.(SCI)
6. 李淑萍, 靳祯. 具有 Beddington-DeAngelis 功能性反应的三维顺环捕食系统[J]. 中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8, 29(3): 195-200.
主持科研项目:
1. 国家青年基金项目 项目批准号:11701528项目名称:个体异质的半有向渗流耦合网络传染病传播动力学研究 批准金额:22w 2018-01至2020-12
2. 山西省青年基金项目 项目批准号:201601D021015项目名称:网络聚类对传染病传播的影响研究 批准金额:3w 2016-07至2018-07
3. 中北大学校基金项目 项目名称: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模型的动力学研究 批准金额:0.6w 2010-12至2012-12
4. 横向课题 2.5w 2013
参与科研项目:
1. 国家青年基金项目 项目批准号:11301491项目名称:基于社会网络的多菌株传染病动力学模型研究个体 批准金额:22w 2014-01至2016-12
2. 国家基金面上 项目项目批准号:11571210项目名称:社团结构对复杂网络上动力学的影响 批准金额:68w 2016-01至2019-12
3. 国家基金面上项目 项目批准号:11301491项目名称:疾病信息意识影响的网络传染病动力学研究 批准金额:60w 2016-01至2019-12
4.山西省青年科学基金 项目批准号:2013021002-1项目名称:分数阶时滞反应扩散方程行波解的动力学研究 批准金额:2w 2013-01至2015-12
获奖:
2007年 常微分方程课程内容、体系及计算机应用研究 获得山西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2008年 获得中北大学院级优秀主讲教师;
2015年 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 获得山西省二等奖;
2016年 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 获得全国一等奖。
2016年 网络传染病动力学的建模与疾病控制研究 获山西省教育厅自然科学二等奖(排名第5)
教育经历:2010.09-2013.12,中北大学,信号与信息处理,博士;2006.09-2009.06,中北大学,应用数学,硕士;2002.09-2006.06,中北大学,信息与计算科学,学士。
研究方向:生物数学、复杂网络及计算机病毒。
研究成果:[1] Yihong Li, Jinxiao Pan, Zhen Jin*, Dynamic modeling and analysis of the email virus propagation, Discrete Dynamics in Nature and Society, 2012, 1-22, 2012. [2] Yihong Li, Jinxiao Pan, Lipeng Song, Zhen Jin*, The influence of user protection behaviors on the control of internet worm propagation, Abstract and Applied Analysis, 2013, 1-13, 2013. [3] Yihong Li, Ping Chen*, Jinxiao Pan, The modeling method of the motor radial jump in the CT imaging system, 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Information Systems, 9(3), 1003-1010, 2013. [4]李毅红, 陈华, 潘晋孝, 计算机网络中病毒传播动力学建模与分析, 中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34(2), 153-156, 2013. [5] Xie Han, Yi-Hong Li, Li-Ping Feng, Li-Peng Song, Influence of removable device’s heterouse on the propagation of malware, Abstract and Applied Analysis, 2013, 1-6, 2013.
教育经历:1998.09——2002.07山西大学数学系计算数学及其应用软件专业 本科;2006.09——2009.06中北大学数学系应用数学专业 硕士研究生
奖励荣誉:2013 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本科组国家二等奖;2015 首届全国高校数学微课程教学设计竞赛华北赛区一等奖;2015 威斯尼斯5158cc教学名师
研究方向:组合数学
教育经历:1999.09-2003.06,雁北师范学院数学系,本科;2003.09-2006.06,同济大学应用数学系,硕士研究生;2011.09-2014.06,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博士研究生;2006-至今,中北大学数学系,教师。
奖励荣誉:2006年青年教师基本功竞赛优秀奖;2015年获威斯尼斯5158cc优秀青年主讲教师称号;2016年度中北大学青年教师基本功竞赛获二等奖。
研究方向:算子代数,泛函微分方程。
研究成果:发表论文10多篇。
教育经历:1998.9-2002.6,雁北师范学院,本科;2002.9-2005.6,南京师范大学,硕士。
奖励荣誉:指导学生获得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国家二等奖一次, 山西省一等奖一次, 三等奖多次。
研究方向:泛函分析在微分方程中的应用。
研究成果:参与山西省青年基金2项, 主持校教改项目1项, 先后发表5篇论文,2篇SCI收录。
教育经历:1999.9-2003.7 西北工业大学攻读本科;2006.9-2009.6 中北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
奖励荣誉:2012-2013年连续两年指导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获山西省二等奖;2013-2014年连续两年指导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获国家二等奖
研究方向:生物数学
研究成果:发表SCI论文6篇,EI论文1篇
教育经历:2013.09-现在,中南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在读博士;2002.09-2005.07,广西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1998.09-2002.07, 曲阜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本科。
研究方向:生物数学。
研究成果:参与国家自然基金项目1项,发表论文3篇,其中SCI两篇。
教育经历:2000.9---2004.7东北师范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 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 本科;2004.9---2006.7 东北师范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 基础数学 硕士;2014.9--- 中北大学 计算机与控制工程学院 博士在读
奖励荣誉:2012.9 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国家二等奖;2013.9 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省一等奖、省三等奖;2014.9 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国家二等奖
研究方向:复杂系统建模与仿真
教育经历:2003-2006,陕西师范大学 ,硕士研究生;1999-2003,陕西师范大学,本科
研究方向:拓扑学,模糊数学,粗糙集与知识发现
教育经历:
奖励荣誉:
研究方向:
研究成果:
招生方向:
教育经历:2004.08-2008.07 长春大学 数学与应用数学 本科;2008.09-2011.07扬州大学 基础数学--代数学 硕士;2011.09-2016.01复旦大学 基础数学--复几何 博士
研究方向:复几何
研究成果:1. Fu Jixiang, Meng Lingxu, and Xia Wei,Complex Balanced Spaces. InternationalJournal of Mathematics.26(2015) , no. 12, 1550105, 15pp. 2. Meng Lingxu,Holomorphic Gromov’s Partial Order. Submitted. 3.Xia Wei and Meng Lingxu,Strongly Gauduchon Spaces. Submitted.
教育经历:2008.09-2014.06,中北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博士研究生;2003.09-2006.06,山东大学管威斯尼斯5158cc,硕士研究生;1997.09-2001.07,山西大学数学系,本科。
奖励荣誉:2013年获威斯尼斯5158cc优秀青年主讲教师称号;指导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获全国二等奖2项,山西省二等奖3项。
研究方向:工程数学问题研究。
研究成果:主持中北大学校基金2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山西省自然科学基金3项。以第一作者发表科学研究论文10余篇,其中SCI、EI收录5篇。
教育经历:2011/09–2015/06,北京工业大学,工学博士;2006/09–2009/06,中北大学,理学硕士;1998/09–2002/06,太原理工大学,理学学士
奖励荣誉:2006年中青年教师基本功竞赛一等奖、优秀教案奖;2007年中青年教师基本功竞赛一等奖;2007年山西省中青年教师基本功竞赛三等奖;2010年获中北大学教学名师奖; 2010年获山西省第十届兴晋挑战杯优秀指导教师;2012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国家二等奖;2015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山西省三等奖; 2016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山西省二等奖。
研究方向:应用数学、非线性动力学
研究成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主持并完成校级科研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省级基金项目2项。近年来在非线性动力学、动力学与控制等方面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10余篇,其中被SCI收录3篇。
招生方向:应用数学、动力学与控制
教育经历:201109-201406四川大学 应用数学 非线性泛函分析 博士研究生;200709-201006西南大学 基础数学 泛函分析 硕士研究生;200309-200709西南大学 数学与应用数学 本科。
奖励荣誉:
研究方向:泛函分析
教育经历:1999-2003 大同大学 数学系读本科;2003-2006 山西大学 数学科学学院读硕士;2013-至今 中北大学 仪器与电子学院读博士
研究方向:图论及组合数学
研究成果:以第一作者发表中文核心论文3篇, 二级论文4篇,教改论文两篇。 申请校基金一项,校级教改项目一项。
教育经历:1999.09-2003.06,辽宁师范大学获理学学士学位;2007.09-2010.06,中北大学获理学硕士学位;2011.09 -2015.12,中北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
研究方向:信息理论与数据处理
研究成果:主持完成校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参与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西省自然科学基金2项,发表学术论文7篇,其中被SCI收录2篇,EI收入1篇。
教育经历:
奖励荣誉:
研究方向:
研究成果:
招生方向:
教育经历:2000-2004山东师范大学 数学与应用数学 大学;2004-2006武汉大学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教育经历:
奖励荣誉:
研究方向:
研究成果:
招生方向:
教育经历:1997.9-2001.7, 陕西师范大学计算机系, 理学学士;2005.9-2008.7, 中北大学数学系,研究生2001.7-至今,威斯尼斯5158cc数学系,教师
奖励荣誉:指导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多次获得全国二等奖、省级奖项,成功参与建设和申报大学数学实验中心省级示范实验中心
研究方向:计算机的中的数学问题。
研究成果:参与国家自然基金项目1项、省级项目1项
教育经历:2009/9 -2012/6,广东工业大学,自动化学院,博士,导师:禹思敏;2002/9 - 2005/6,江苏大学,威斯尼斯5158cc数学系,硕士,导师:孙保苍;1998/9 - 2002/6,雁北师范学院,数学系,学士,导师:王振芳
奖励荣誉:2015年12月荣获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本科组二等奖
研究方向:复杂拓扑结构混沌吸引子的同步与控制
研究成果:[1] 第一作者(Huiling Xi)• Generation and nonlinear dynamical analyses of fractional-order memristor-based Lorenz systems• Entropy•2014, •16(12) •6240-6253, SCI[2] 第一作者(Huiling Xi)•Gener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hyperchaotic Chua system via state feedback control•Int. J. Bifurc. Chaos•2012•22(5)•1250119-1-11,SCI[3] 第一作者(Huiling Xi)•Adaptive impulsive synchronization for a class of fractional-order chaotic and hyperchaotic systems•Optik• 2014•125(9) •2036-2040,SCI[4] 第一作者(Huiling Xi)·Synchronization of a fractional-order hyperchaotic Chua system using a novel fractional active sliding mode control·ICIC Express Letters·2012·6(10)·2557-2564,EI[5] 第一作者(Huiling Xi)•Adaptive function projective combination synchronization of three different fractional-order chaotic systems•Optik•2015• 126(24) • 5346-5349, SCI[6] 第一作者(Huiling Xi)•Synchronization of fractional-order hyperchaotic system by fuzzy sliding mode logic constant controller •ICIC Express Letters•2014•8(8) •2557-2564, EI
教育经历:1999.09-2003.06四川师范大学,本科;2003.09-2006.07 电子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
奖励荣誉:指导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获得国家二等奖1项; 参加全国高等院校数学微课程教学设计竞赛华北赛区二等奖。
研究方向:大型矩阵的数值计算。
研究成果:发表论文3篇。
教育经历:2007.09-2011.06,中北大学应用数学专业,硕士研究生;1999.09-2003.07,中国地质大学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本科。
奖励荣誉:指导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获得省级二等奖1项。
研究方向:信息处理与数据分析;优化算法及其应用研究。
研究成果:主持完成校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山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发表学术论文4篇。
教育经历:1996-1999 山西大学 计算数学及应用软件;2004-2007 中北大学 应用数学硕士
研究方向:数学算法
奖励荣誉:全国数学建模二等奖一项,山西省数学建模一等奖一项
教育经历:1999.9-2003.6,雁北师范学院数学系,本科获得理学学士学位;2003.9-2006.6,太原理工大学数学系,研究生获得理学硕士学位;2006.7-至今,中北大学数学系,任课教师;2012.9-至今,中北大学仪器与电子学院,攻读博士学位。
奖励荣誉:2006年10月荣获威斯尼斯5158cc首届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三等奖;2011年10月荣获威斯尼斯5158cc优秀青年主讲教师称号并获得证书;2014年2月参加双语教学师资培训,并取得国家留学基金委授予的双语教学资质;2014年6月参加中北大学微课教学竞赛(网上投票第一名);2015年4月参加山西省首届高校数学微课竞赛,成绩优异;2015年6月参加全国高校数学微课竞赛,获华北赛区二等奖2016年5月参加中北大学青年教师教学竞赛获三等奖。
研究方向:图论及其应用,组合矩阵论
研究成果:2006年7月至今,主持校级教改项目一项,发表教学论文2篇,科研论文10余篇,其中在核心期刊上发表5篇。
奖励荣誉:2010年校优秀青年主讲教师
教育经历: 2002.09-2005.06,山西大学数学系,硕士研究生;1998.09-2002.06,太原师范学院数学系,本科。
奖励荣誉:2015年带领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获得山西省二等奖。
教育经历:1998.9-2002.7 山西大同大学 数学教育专业 本科毕业;2002.9-2005.7山西大学 运筹学与控制论专业 硕士毕业
奖励荣誉:1. 2007年度中北大学中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理科,一等奖;2. 2007年度山西省本科院校中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理科组,三等奖;3. 2012年度中北大学中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理科,一等奖;4. 2012年度山西省本科院校中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理科组,二等奖.
研究方向:概率统计
研究成果:1. 广义自回归模型设计矩阵的分解定理,山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31(3):331-335, 第一作者,2008-08-15;2. 家电企业竞争力测评的多元统计分析,太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7(4):34-37, 第一作者,2008-12-25;3. 山西省部分上市公司绩效评价的实证研究, 经济师, 2009(6):72-91,第一作者;4. 振荡自回归模型设计矩阵阶的研究, 陕西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7(3):177-179,第一作者,2009-06-25;5. 一类非线性p-Laplacian差分方程边值问题的正解, 中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32(5):540-544,第一作者,2011-10-15.
教育经历:2009.9-2012.7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数学,博士;2003.7-2006.7山西大学,基础数学,硕士;1999.9-2003.7山西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学士。
奖励荣誉:2015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山西省一等奖。
研究方向:动力系统,微分方程及其应用
研究成果:2015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项(No:11401541),2013年主持山西省自然科学基金一项(No:2013021002-1),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数篇。
余本国,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2001年毕业于石河子大学数学系,同年到中北大学(原华北工学院)任教,主讲线性代数、高等数学、微积分、概率统计、数学实验、Python语言、大数据分析基础等课程。2012年加拿大约克大学(York University)访问学者。现工作于海南医学院医学信息学院。
出版著作有:《感受加拿大游学周记》《Python数据分析基础》《基于Python的大数据分析基础及实战》《Python在机器学习中的应用》和《基于Python的PyTorch的深度学习》等。
在以下方向招收硕士研究生:
1、组合数学
2、云计算与大数据
3、计算机科学中的数学问题
E-mail:yubg@nuc.edu.cn;120487362@qq.com
教育经历:张峰,男,1979年1月生,2002年7月毕业于山西师范大学,获得理学学士学位,2005年4月毕业于江苏大学,获得理学硕士学位,2013年7月毕业于江苏大学,获得运筹与管理博士学位
奖励荣誉:2008年获得威斯尼斯5158cc优秀青年主讲教师;2013年获得威斯尼斯5158cc优秀共产党员; 2016年创新教育优秀管理个人;指导国际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三项;国家数学建模竞赛2等奖1项;指导全国大学生市场调查与分析大赛;国家三等奖1项。
研究方向:随机运筹学 排队论 应用概率统计
研究成果:近年来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被SCI收录4篇,EI收录3篇。
教育经历:1998.9-2002.7 安徽大学数学系;2005.9-2008.6 中北大学数学系
研究方向:应用数学
研究成果:Symbolic computation of exact solutions for nonlinear evolution equations作者: Zhang, Lei; Lin, Yezhi NONLINEAR DYNAMICS 卷: 79 期: 2 页: 823-833 出版年: JAN 2015
教育经历:1999.9-2003.7 西南师范大学 数学系 理学学士;2005.9-2008.9 中北大学 数学系 理学硕士;
研究方向:生物数学
教育经历:2002年7月毕业于山西大学,获理学学士学位;2008年4月毕业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获理学硕士学位;2014年7月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
奖励荣誉:2014年指导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获国家一等奖;2015年院优秀青年主讲教师。
研究方向:应用数学
教育经历:2012/09-现在,山西大学,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在读博士;2002/09-2005/07,山西大学, 数学科学学院 硕士;1998/09-2002/07, 山西大学, 数学科学学院 学士。
研究方向:常微分方程和时滞微分方程理论及应用、复杂网络上传播动力学
研究成果: 张瑞霞,带分布时滞微分方程正解的存在性,中北大学学报,第12期,2006;2. 张瑞霞,带分布时滞中立型微分方程正解的存在性,数学的实践与认识,第368期,第13期, 230-237页,2008. Ruixia Zhang, Deyu Li, Zhen Jin, Dynamic nalysis of a Delayed Model for Vector-Borne Diseases on Bipartite Networks,Applied Mathematics and Computation, 263C (2015) 342-352;3.Ruixia Zhang, Zhen Jin, Shuping Li, Epidemic spreading with time delay on complex networks, Acta Mathematicae Applicatae Sinica, 32 (2) (2016): 319-326 张瑞霞,非线性非自治中立型时滞微分方程的振动,数学·力学·物理学·高新技术研究进展, 34-37页,秦皇岛,2004.08.05-11.
教育经历:2009.09-2013.07,北京理工大学,理学博士;2004.09-2006.07,北京理工大学,理学硕士;2000.09-2004.07,太原师范学院,理学学士。
奖励荣誉:2013年度北京理工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第25届中国控制与决策会议(CCDC)张嗣瀛优秀青年论文提名奖。
研究方向:分布参数系统控制理论及应用。
研究成果:
1.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1项(项目编号:61603351,起止年限:201701---201912);
2.主持并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数学天元专项基金1项(项目编号:11426207),参与并完成山西省青年基金项目1项;
3.出版学术专著1部《无穷维耦合系统的指数稳定性分析方法》;
4.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科研论文十余篇,其中SCI收录4篇。
[1] Dong-xia Zhao, Jun-min Wang. Exponential stability and spectral analysis of the inverted pendulum system under two delayed position feedbacks, Journal of Dynamical and Control Systems, 18(2): 269-295,2012 (SCI).
[2] Dong-xia Zhao, Jun-min Wang. Exponential stability and spectral analysis of a delayed ring neural network with a small-world connection, Nonlinear Dynamics, 68 :77-93,2012 (SCI).
[3] Dong-xia Zhao, Jun-min Wang. Stabilization of the pendulum system by coupling with a heat equation, Journal of Vibration and Control, 20 (16): 2443-2449, 2014 (SCI).
[4] Dong-xia Zhao, Jun-min Wang. Spectral analysis and stabilization of a coupled wave-ODE system, Journal of Systems Science and Complexity, 27: 463-475, 2014 (SCI).
招生方向:时滞常微分方程的稳定性;工程应用中的数学控制问题;偏微分方程(组)的镇定与控制问题。
教育经历:朱志峰,女,1980年08月生,2002年7月毕业于山西师范大学,获得理学学士学位,2005年3月毕业于大连理工大学,获得理学硕士学位。
奖励荣誉:2010年获得威斯尼斯5158cc优秀青年主讲教师、2012年参加山西省青年教师基本功竞赛获得三等奖
研究方向:组合数学 随机运筹学
研究成果:近年来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其中被SCI收录4篇,EI收录1篇。
教育和工作经历:
2016. 09 - 2016. 12, 河北师范大学数信学院, 访问学者.
2012. 07 - 2014. 06, 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 博士后.
2006. 10 - 2009. 02, 德国TU Chemnitz, 博士学位 (Dr. rer. nat.).
2003. 09 - 2006. 04, 哈尔滨理工大学, 基础数学专业, 理学硕士.
1999. 09 - 2003. 07, 哈尔滨理工大学,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 理学学士.
奖励荣誉:
美国数学评论评论员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函审评委
黑龙江省科学技术二等奖, 排名第二
黑龙江省科学技术三等奖, 排名第五
获2008年度“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
硕士论文入选“黑龙江省第四届优秀硕士论文”
研究方向: Banach空间几何理论,凸和离散几何, 选址问题
研究成果:
正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1项, 德国DFG合作交流项目3项, 德国DAAD合作交流项目1项, 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项目和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各1项, 其它省部级科研项目3项. 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 其中近30篇被SCI收录, 1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
教育经历:2012.9-2015.12 博士 中北大学;2006.9-2009.5 硕士 中北大学;1998.09-2002.07 学士 山西大学
奖励荣誉:中北大学基本功竞赛理科组三等奖,指导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获国家二等奖两次,山西省一等奖两次
研究方向:信息处理 视觉导航
研究成果:SCI 两篇,EI两篇,专利 两项
招生方向:数据处理 智能导航
教育和工作经历:
2010. 09 – 2016. 06, 哈尔滨理工大学, 管理学博士学位.
2004. 09 - 2007. 04, 哈尔滨理工大学, 基础数学专业, 理学硕士.
2000. 09 - 2004. 07, 哈尔滨理工大学,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 理学学士.
研究方向: 无穷维和有限维Banach空间几何理论, 选址问题
研究成果:
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青年基金项目各1项, 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 其中7篇被SCI收录.
教育经历:1999-2003 辽宁师范大学;2003-2006 大连海事大学
奖励荣誉:
研究方向:组合数学
研究成果:
招生方向:
教育经历:2006.09-2010.06,西南交通大学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大学本科;2010.09-2012.06,西南交通大学基础数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硕博连读);2012.09-2016.06,西南交通大学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偏微分方程
研究成果:[1]明森,杨晗.一类弱耗散Camassa-Holm方程Cauchy问题在Besov空间解的局部适定性.数学年刊(中文版). 2013, 34A(4):415-428. (CSCD核心库,已检索, CSCD:4939038)[2] Sen Ming, Han Yang, Yonghong Wu. The Cauchy problem for a weakly dissipative2-component Camassa-Holm system. Mathematical Problems in Engineering. 2014, ID801941. (SCI,已检索, WOS: 000331322900001)[3] Sen Ming, Han Yang, Ls Yong. The persistence properties of solutions to the dissipative2-component Degasperis-Procesi system. Boundary Value Problems. 2014, 2014:108.(SCI,已检索, WOS: 000347388300002)[4] Sen Ming, Han Yang, Ls Yong. The Cauchy problem for a dissipative periodic2-component Degasperis-Procesi system. Journal of Applied Mathematics. 2014, ID410981. (SCI,已检索, WOS: 000343485100001)[5] Sen Ming, Han Yang, Zili Chen, Ls Yong. The properties of solutions to the disspative2-component Camassa-Holm system. Applicable Analysis. 2016, 95(6):1165-1183.(SCI,已检索, WOS: 000372982900001)[6] Sen Ming, Han Yang, Zili Chen, Shaoyong Lai. The global stabilization of the Camassa-Holm equation with distributed feedback control. Boundary Value Problems.2016, 2016:67. (SCI,已检索, WOS: 000373103900003)
招生方向:无
教育经历:2013.09-2016.06,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数学,调和分析及其应用,攻读博士学位,获得理学博士;2010.09-2013.06,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数学,调和分析及其应用,攻读硕士学位,获得理学硕士;2006.09-2010.06,天津工业大学威斯尼斯5158cc数学与应用数学攻读本科,获得理学学士学位。
研究方向:调和分析及其应用,主要研究调和分析方法在偏微分方程中的应用。
研究成果:在KP方程与调和分析在次椭圆方程中的应用领域已经做出一些成果,现已发表的文章如下[1] Xia Liand M. Zhu,Interior
-regularity for parabolic divergence equations of Hörmander's type,Nonlinear Analysis,126 (2015), 324-344[2] Xia Li, G. Lu and H. Tang, Poincaréand Sobolev inequalities for vector fields satisfying Hörmander's condition in variable exponent Sobolev spaces,Acta Mathematica Sinica-English Series,31 (2015), 1067-1085.[3] Xia Li, Interior
-regularity for elliptic equations of nondivergence form,Journal of Mathematical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s,435(2016)661–676.
[4] J. Li andXia Li, . Local well-posedness for a periodic fth order Kadomtsev-Petviashvili II problem(in Chinese). Sci Sin Math, 2014, 44: 509-518.(中国科学数学)
教育经历:1982.09—1986.07,北京理工大学,本科;1992年.09—1995.02,北京理工大学,硕士;1996.09—1999.07,北京理工大学,博士;2001.09—2002.10,,Bar-Ilan University(Israel),博士后。
奖励荣誉:山西省“新世纪学术带头人333人才工程”入选专家。2011年荣获山西省“科技奉献”先进个人一等奖。2013年入选“山西省高等学校131领军人才工程”。并先后荣获“山西省青年科技奖”、“青年科研专家”、“山西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山西省研究生教育优秀导师”、“山西省教学名师”等多项荣誉。
研究方向:主要从事纳米磁性、催化功能材料的软化学合成,绿色、高效阻燃高分子材料的合成,无机-有机杂化材料的制备和应用,环境友好材料的合成及在“三废”治理中的应用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研究成果:作为课题负责人,主持、完成国家基金3项,省部级科研项目20余项,获山西省科技进步奖3项,获国际先进水平的省部级鉴定5项;在《Synthetic Metals》、《Langmuir》、《Materials Chemistry and Physics》等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20多篇,其中被SCI、EI收录8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7项。编写教材《基础化学实验》、《大学化学实验教程I---无机化学与分析化学实验》2部;获山西省教学成果奖2项。
招生方向:1、功能性无机-有机杂化材料的软化学合成和应用;2、有序材料化学与催化材料;3、环境友好材料的合成及在“三废”治理中的应用;4、绿色、高效阻燃高分子材料的合成化学。
教育经历:1987 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获理学学士学位。1994 年毕业于中北大学(原华北工学院)应用化学专业,获工学硕士学位。主要从事无机化学及分析化学的教学及研究工作,主讲“无机及分析化学”、“高等无机化学”、“无机固体化学”等硕士及本科生课程。
招生方向:2001年起招生硕士研究生,具有丰富的研究生培养工作经验。做事严谨,对学生关爱有加,且要求严格。
研究方向:无机固体材料的合成与表征。
教育经历:1991 年于南开大学化学系本科毕业,在中北大学工作至今。 1996 年华北工学院化工系硕士毕业, 2004 年获得南开大学环境科学理学博士。
研究成果:主持和参加科研多项,主要有化工部项目 “ 硭硝制碱中试 ” ( 荣获部级三等奖,转让两家);省基金项目 “ 制备 Fe4N 磁粉 ” (已完成); “ 固体溴化锂新工艺 ” (已鉴定);山西省教委基金 “ 微乳液制备超细金属粉 ” ;山西铝厂 “ 多品种氧化铝开发 ” ;目前主持的项目有: 山西省基金项目“水中氮污染的复合修复技术”(负责人);山西化肥厂项目“硝酸磷肥中氟的去除与回收”(负责人)。 在科研工作中潜心研究,具有较高的学术造诣与水平。主要相关的论文有:《偏铝酸钠直接制取高纯拟薄水铝石 》《偏铝酸钠直接制取 高纯γ—氧化铝》《Pd-Cu-Pt/ 高纯γ—氧化铝复合 催化还原硝酸盐的研究 》《银双金属粉镀层结构及抗氧化性》《超微镍粉的微乳液制备研究》
研究方向: 化学工艺 —— 功能材料制备与工艺研究。
教育经历:2015.09-2016.07,南京大学,配位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访问学者; 2010.03-2010.08,美国Southern Illinos University Edwardsville(SIUE)大学访学;2009.06-2011.05,山东大学化学博士后流动站工作;2001.06-2004.07,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生物理化学专业攻读博士学位,获理学博士学位;1998.09-2001.03,大连理工大学有机化学专业攻读硕士学位,获理学硕士学位;1989.09-1993.06山西师范大学化学系读本科,获理学学士学位。
奖励荣誉:山西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山西省高等学校131领军人才,中北大学优秀主讲教授,山西省化学会第八届理事会常务理事。曾荣获山西省科技进步奖自然科学类二等奖1项,山西省高等学校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
研究方向:导电聚合物、金属有机-无机微孔材料和功能炭材料的制备与应用。
研究成果:主持完成国家国际合作专项项目1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面上基金1项,山西省国际科技合作项目2项,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获国际先进科技鉴定1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科研论文60余篇,其中SCI收录50余篇。出版专著1部。
招生方向:在应用化学方向招收博士研究生;在无机化学方向招收硕士研究生。
教育经历:1994年-1998年,华北工学院高分子工艺,获得工学学位;1999年-2002年,华北工学院材料学,获得工学学位;2002年-2005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专业读博士研究生,获得理学博士学位。
奖励荣誉:2011和2014年优秀党员。
研究方向:功能材料。
研究成果:(1)作为负责人完成了山西省青年科技研究基金项目和山西省科技攻关项目两项,现承担山西省自然基金项目一项,排名第二参加国家基金项目一项。另外,并作为主要人员参加山西省青年科技研究基金项目、山西省国际合作项目,总装预研等多项科研项目;已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SCI收录40篇;已授权国家发明专利6项;出版专著一部。
招生方向:无机微纳米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功能复合材料制备与性能研究。
教育经历:1994年-1998年,华北工学院高分子工艺,获得工学学位;1999年-2002年,华北工学院材料学,获得工学学位;2002年-2005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专业读博士研究生,获得理学博士学位。
奖励荣誉:2011和2014年优秀党员。
研究方向:主要从事新型光催化、电催化纳米材料的研究、新型锂离子和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的研究、功能高分子复合材料的研究工作。
研究成果:作为负责人完成了山西省青年科技研究基金项目和山西省科技攻关项目两项,承担山西省自然基金项目一项,另外,并作为主要人员参加国家基金项目,山西省青年科技研究基金项目、山西省国际合作项目,总装预研等多项科研项目;已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SCI收录56篇;已授权国家发明专利6项;出版专著一部。
招生方向:无机微纳米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功能复合材料制备与性能研究。
教育经历:1978.02-1982.01,就读于北京理工大学有机化工专业,获学士学位;1989.09-1991.07,就读于太原机械学院应用化学专业,获硕士学位; 2010.09月-2012.06,由山西省留学基金委公派到加拿大Queens大学做访问学者。
工作经历:1982年毕业后,主要从事功能高分子粘结剂以及含能化合物的合成与性能的研究,主持和参与了国防预研、国防“973”、火炸药重大基础研究、山西省自然基金、山西省留学基金和多项军品、民品横向课题。
奖励荣誉:2007年获得国防技术发明二等奖;2008年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009年山西省教育厅科学进步二等奖。发表科研及教学论文60余篇,主编和参编了2本教材,其中《火炸药的安全与环保技术》教材获得国家级优秀教材奖。2003年获中北大学优秀主讲教授奖。
研究方向:环保型水性聚氨酯的合成及应用研究;新型含能材料的合成与应用研究。
招生方向:环保型水性聚氨酯的合成及应用研究;新型含能材料的合成与应用研究。
教育经历:1990.09—1994.06,兰州大学,本科;2001.09—2004.06,中北大学,硕士;2005.09—2009.06,中北大学,博士。
奖励荣誉:山西省科协服务企业技术创新专家;山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二项。
研究方向:有机合成及分子结构研究、功能高分子制备及性能研究。
研究成果:主持及参与有国家自然基金、山西省自然基金等多项科研项目,发表科研论文50余篇,完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省部级科研鉴定2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3项,获山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两项,出版专著一部。代表性论文:1. Yang Yunfeng, Wu Xiangfeng, Hu Guosheng, Wang Biaobing. Effects of stearic acid on synthesis of magnesium hydioxide via direct precipitation. Journal of Crystal Growth, 2008,310(15):3557-3560(SCI) 2.Yang Yunfeng,Xue Yongqiang,Cui Zixiang,Zhao Miaozhi. Effect of Particle Size on Electrode Potential and Thermodynamics of Nanoparticles Electrode in Theory and Experiment. Electrochimica Acta. 2014,136:565-571(SCI一区)
招生方向:有机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教育经历:2012.09-2013.09,加拿大Queen’s University访问学者。2003年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博士后流动站出站。1991.09-2001.07,兰州大学化学系,本科、硕士和博士连读;
奖励荣誉:中北大学基础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负责人。《有机化学》精品课程负责人,获中北大学中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一等奖两次。2008年获中北大学“优秀青年主讲教师”称号,2016年获“创新教育优秀指导教师”称号。获山西省高等学校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研究方向:有机功能材料的合成、性能及应用研究
研究成果:主持山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山西省回国留学人员科研资助项目1项、参与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科研论文70余篇,其中SCI、EI收录论文30余篇。主编出版教材1部,获国家发明专利2项。
招生方向:有机化学和应用化学
教育经历:2006.09-2010.06,中北大学,博士;2003.09-2006.06,中北大学,硕士;1997.09-2001.06,中北大学,本科。
研究方向:功能高分子材料与功能炭材料。
研究成果:[1] 第一作者. Effective removal of anilines using porous activated carbon based onureaformaldehyde resin.The Korean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2016, 33(2): 576-581. [2] 第一作者. Removal of Fe(II) from Ce(III) and Pr(III) rare earth solution using surface imprinted polymer. Desalination and Water Treatment, 2013, 51: 5566-5573. [3]第一作者. Selectively removal of Al(III) from Pr(III) and Nd(III) rare earth solution using surface imprinted polymer. Reactional and Functional Polymer, 2013, 73: 60-65. [4] 第一作者. Binding and Recognition Ability of Molecularly Imprinted Polymer Towardp-Nitrophenol. Journal of Applied Polymer Science, 2012, 125, 2549-2555. [5] 第一作者. Adsorption of phenolic compounds from aqueous solution using salicylic acid type adsorbent.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2012, 201-202: 74-81. [6] 第一作者. Efficient removal of heavy metal ions from aqueous solution using salicylic acid type chelate adsorbent.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2011, 192: 956-962. [7] 第一作者. Adsorption performance and mechanism of 2,4,6-trinitrotoluene on a novel adsorption material polyvinylbenzyl acid/SiO2 [J]. Applied Surface Science, 2009, 255: 5031-5035. [8] 第一作者. Adsorption and recognition properties of ionic imprinted polyamine IIP-PEI/SiO2 towards Pb2+ ion [J]. Journal of Applied Polymer Science, 2009, 112: 2241-2246. [9] 第一作者. Adsorption of aniline from aqueous solution using novel adsorbent PAM/SiO2 [J]. 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2009, 151: 183-187. [10] 第一作者. Adsorption mechanism and property of novel composite material PMAA/SiO2 towards phenol [J]. 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2009, 153: 108-113. [11] 第一作者. Adsorption mechanism and property of a novel adsorption material PAM/SiO2 towards 2,4,6-trinitrotoluene [J].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2009, 168: 352-357. [12] 第一作者. Adsorption of 2,4,6-trinitrotoluene on a novel adsorption material PEI/SiO2 [J].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2009, 166: 757-761. [13] 第一作者. Adsorption and recognizing ability of molecular imprinted polymer MIP-PEI/SiO2 towards phenol [J].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2008, 157: 286-292. [14] 第一作者. Adsorption of phenol on a novel adsorption material PEI/SiO2 [J].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2008, 152: 1186-1191. [15]第一作者. Chelating adsorption properties of PEI/SiO2 for plumbum ion [J].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2007, 145: 495-500. [16]第一作者.硅胶表面铜(Ⅱ)离子印迹聚乙烯亚胺的制备及结合特性研究[J].高分子学报, 2007, 4: 366-373. [17] 排名第一.一种金属离子表面炭化接枝型吸附树脂及其制备方法. 中国, 201310585081.1.[18] 排名第一. 利用巯基-Ce(IV)盐氧化还原引发体系实现丙烯腈在硅胶表面高效接枝聚合的方法. 中国, ZL201110232773.9. [19] 排名第一. 利用芳叔胺-BPO氧化还原引发体系实现苯乙烯在硅胶表面高效接枝聚合的方法. 中国, ZL201110232737.2. [20] 排名第一. 一种茶碱分子表面印迹材料的制备方法. 中国, ZL201210577415.6. [21] 排名第一.用于苦参碱类物质分离提纯的表面印迹材料的制备方法. 中国, ZL201010115069.0.
招生方向:功能高分子材料与功能炭材料。
温荣梅
· 姓名:温荣梅
· 性别:女
· 学历:博士
· 职称职务:讲师
· 办公电话:
· 电子邮件:rmwen@nuc.edu.cn
· 所属学科:化学
· 所属专业:
教育经历
2015.9~2019.01 中科院大学 博士 材料物理与化学
2012.9~2015.6 南开大学 硕士 材料工程
奖励荣誉
2014年荣获硕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
研究方向
1. 金属有机骨架(MOF)的合成和性质研究方向
2. 摩擦纳米发电机的设计及性能研究
研究成果
1. Rongmei Wen, Junmeng Guo, Aifang Yu, Ke Zhang, Jinzong Kou, Yaxing Zhu, Yang Zhang, Bao-Wen Li, Junyi Zhai*, Remarkably Enhanced Triboelectric Nanogenerator Based on Flexible and Transparent Monolayer Titania Nanocomposite. Nano Energy, 2018, 50,140-147. (一区).
2. Rongmei Wen, Junmeng Guo, Aifang Yu, Junyi Zhai, Zhonglin Wang, Humidity-Resistive Triboelectric Nanogenerator Fabricated Using Metal Organic Framework Composite,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2019, 29: 1807655. (一区).
3. Rongmei Wen*(通讯作者), Junmeng Guo*, Chunlin Zhao, Yanqing Liu, Nanocomposite Capacitors with Significantly Enhanced Energy Density and Breakdown Strength Utilizing a Small Loading of Monolayer Titania. Advanced Materials Interfaces, 2018, 5,1701088. (二区)
4. Rong-Mei Wen, Song-De Han, Guo-Jian Ren, Ze Chang, Yun-Wu Li and Xian-He Bu*, A flexible zwitterion ligand based lanthanide metal-organic framework for luminescence sensing of metal ions and small molecules. Dalton Transactions, 2015, 44, 10914-10917. (二区)
5. Junmeng Guo, Rongmei Wen(共一), Yudong Liu, Junyi Zhai*, Zhonglin Wang*, Piezotronic Effect Enhanced Flexible Humidity Sensing of Monolayer MoS2. 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 2018, 10, 8110-8116. (一区)
6. Rong-Mei Wen, Song-De Han, Hao-Wang, Ying-Hui Zhang*. Synthesis, structure and magnetic properties of manganese(II) coordination polymer with azido and zwitterionic dicarboxylate ligand. Chinese Chemical Letters, 2014, 25, 854-858. (三区)
7. Rong-Mei Wen, Junyi Zhai*. Enhanced Triboelectric Nanogenerator Based on Monolayer Titania Nanocomposite by Control of Dielectric.第三届纳米能源与纳米系统国际会议,北京,2017,口头报告
教育经历:1996/9 - 2000/7,山西大学,学士;2000/9 - 2003/7,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硕士;2005/9 - 2009/7,中北大学,博士;
奖励荣誉:1. 2012年获山西省科学技术二等奖(技术发明类)1项;2. 2011年获山西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
研究方向:1.功能高分子材料的合成及其吸附领域的应用。2.无机纳米功能材料的制备及其在储能领域的应用。
研究成果:主要论文:[1] Zhiping Chen, Baojiao Gao, Xiaofeng Yang. Preparation and adsorption property of aminated cross linking microbeads of G[2] 陈志萍,高保娇,杨晓峰. 功能微球PEI-CPGMA的制备及其对胆红素的吸附特性. 功能高分子学报. 2008, 21(2), 140-146.[3] 陈志萍,高保娇,杨晓峰. 悬浮聚合法制备粒径可控的PGMA交联微球的研究. 中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 31(3), 253-258.[4] 陈志萍,高保娇,杨晓峰,李延斌. 表面印迹法制备胆红素分子印迹材料及其识别性能的研究. 过程工程学报. 2009,19(2),387-392.[5] 陈志萍,高保娇,杨晓峰, 张正国. 胆红素分子表面印迹材料MIP-PMAA/SiO2的制备及识别特性. 功能高分子学报. 2012, 25(3). 278-282. (一级)[6]陈志萍,高保娇,杨晓峰. 接枝微粒PMAA/SiO2对胆红素吸附性能的研究. 化学研究与应用. 2011, 23(12). 1621-1626.(中文核心)[7] 陈志萍,张蕾,杨晓峰,李巧玲. 聚吡咯敏化磁载TiO2光催化剂的制备及性能. 化学研究与应用, 2014, 26(8)1324-1329.[8] 李庆,陈志萍,杨晓峰,李巧玲. 基于石墨烯吸波材料的研究进展. 材料导报A. 2015, 29(10), 28-39.专利:1. 李巧玲 杨晓峰 陈志萍 李建强 景红霞 李延斌,一种固定膜光催化氧化废水处理装置,专利号:201010291926.2。2. 杨晓峰 张蕾 陈志萍,聚吡咯-TiO2磁载光催化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专利号: 201310267295.4。3. 杨晓峰 靳强 陈志萍,Co-Zn共掺杂铁氧体复合吸波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专利号: 201310561662.1。4. 李巧玲 杨晓峰 陈志萍,含膦共聚酰胺/纳米蒙脱土阻燃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专利号:200910073852.2。
招生方向: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
教育经历:2001.09-2004.04,中北大学,硕士;2005.02-2008.07,南京理工大学,博士。
研究方向:磁性纳米材料的制备与应用研究。
研究成果:在功能性纳米磁性材料的化学制备及应用等方面已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30余篇, 9篇被 SCI 、 EI 所收录。获国家发明专利2项。
招生方向:无机化学、分析化学。
教育经历:1992.09-1996.07,山西大学,本科;1998.09-2001.07,山西大学,硕士;2001.09-2004.07,湖南大学,博士。
奖励荣誉:1、2012年山西省科学技术二等奖,山西省科学技术厅,排名第三。2、2012年山西省科学技,排名第四。
研究方向: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制备及应用研究
招生方向:1、无机化学 2、分析化学 3、材料化学
教育经历:1999.09—2003.07,华北工学院,本科;2003.09—2006.07,中北大学,硕士;2009.09—2013.07,中北大学,博士。
奖励荣誉:1. 高效吸波纳米铁氧体/导电高分子复合材料的软化学合成与性能,2014年获省教育厅科学技术奖二等奖(排名第二)2.双(4-羧苯基)苯基氧化膦的合成技术及其阻燃尼龙66复合材料的研发,2012年获省科技厅科学技术奖二等奖(排名第五)3.《低频段复合吸波材料的制备及电磁性能研究》,2013年获中北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 获2015学年优秀主讲教授2.《锐意创新 强化实践 提高素质-基础化学教学改革与实践》获2008年省教学成果二等奖(排名第三)。
研究方向:超细材料的制备及应用。
研究成果:近几年,主持山西省教育厅项目1项,中北大学校青年科技基金2项,中北大学教改项目1项。作为主要负责人参与了国家自然基金2项,均排名第三;山西省自然基金和山西省留学人员基金各1项,均排名第二;“十二五”兵器预研1项,排名第二,等科研项目的研究。发表论文:[1]第一作者. Preparation and microwave adsorption properties of core–shell structured barium titanate/polyaniline composite.Journal of Magnetism and Magnetic Materials,2013,(332),SCI收录[2] 第一作者. 针状纳米Ni0.5Zn0.5Fe2O4的沉淀/凝胶-溶胶法制备及性能.无机化学学报,2010,26(6),SCI收录[3] 第一作者. 纳米Fe3O4及Fe3O4-SrFe12O19吸波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复合材料学报,2013,30(1),EI收录[4] 第一作者. 羰基铁/钛酸钡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吸波性能.材料工程,2015,43(7),EI收录[5] 第一作者. 羰基铁-聚苯胺复合吸波材料的制备及性能.功能高分子学报,2012,4(25),一级[6] 第一作者. 碳酸钡-聚苯胺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吸波性能.功能高分子学报,2013,4(25) ,一级。授权专利:[1] 第一发明人.核壳型钛酸钡/聚苯胺复合吸波材料的制备方法[P].中国:发明型, 专利号:ZL 201210294012.0[2] 第二发明人. 纳米Fe3O4-SrFe12O19复合吸波材料的制备方法[P].中国:发明型, 专利号:ZL 201210293912.3。
招生方向:纳米铁氧体及其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应用。
李延斌,男,汉族,中共党员, 1979年9月生,山西省吕梁交城县人,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学科部副主任。
科研工作:主持并完成国家青年基金项目“新型分子表面印迹法对手性药物对映体的高效识别与拆分机理研究”,主持并完成山西省青年基金项目“分子表面印迹技术构建手性孔穴高效拆分手性药物四咪唑与扁桃酸”,主持并完成横向课题“偕胺肟型重金属离子吸附材料PAO/SiO2的制备及性能研究”,主持山西省仪器设备专项“鲁道夫旋光仪购置”,主持并完成校级自然科学基金1项3万;发表科研论文17篇,其中SCI收录8篇,Ei收录2篇,获国家发明专利6项,作为第一发明人2项,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山西省自然科学基金,参与多项军品项目。
教学工作:理论教学方面有《大学化学》课程的讲辅工作,国际学院《General Chemistry》课程的讲辅工作;实践教学有《无机化学实验》的准备和讲辅工作;指导大学生创新项省级项目1项,校级项目4项,院级教改项目2项。
获奖:曾获得中北大学优秀党员、中北大学青年科技工作者、中北大学工会先进个人、中北大学三育人先进个人、中北大学青年五四奖章的光荣称号。
学习进修:参加国家留学基金委组织的ISEC教学培训,并获得中北大学国家教育学院ISEC任教资格;在美国Campbellsville University进修学习。
研究方向:功能高分子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无机配合物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热忱欢迎各位有志于科学研究的学子加入我的课题团队,谢谢!
联系方式:13994232802,lyb2010@nuc.edu.cn,QQ:281692304
论文:
[1] Yanbin Li, Baojiao Gao, Xiaolin Fang. Preparation of 8-Hydroxyquinoline-Type omposite Chelating Material HQ-PHEMA/SiO2 and its Adsorption Behavior for Heavy Metal Ions[J]. Journal of Chemical Technology and Biotechnology.2013,88(8):1459–1467 (SCI)
[2] Yanbin Li, Baojiao Gao, and Ruikui Du.Studies on Preparation and Recognition Characteristic of urface-Ion Imprinting Material IIP-PEI/SiO2of Chromate Anion[J]. Separ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1,46(9): 1472-1481(SCI)
[3] Yanbin Li, Baojiao Gao, Zonwen Qiao, Tao Chen; Preparation of Atrazine Surface-imprinted Material MIP-PSSS/SiO2and Study on its Molecule Recognition Character[J].Korean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2014,31(5):896-904(SCI)
[4] 李延斌,高保娇,杜瑞奎.固载化亚胺乙酸-铜配合物催化剂在分子氧氧化有机物过程中的催化性能[J].高校化工学报.2013.27(3):431-437(EI)
[5] 李延斌,高保娇,杜瑞奎.亚氨乙酸型螯合吸附材料IAA-PEI/SiO2对重金属离子的螯合吸附行为[J]. 过程工程学报.2011,11(2):221-227
[6] 李延斌,高保娇,王瑞欣.基于PEI的亚氨乙酸型复合螯合吸附材料IAA-PEI/SiO2的制备及其螯合吸附特性[J].功能高分子学报.2010,23(3):236-244
[7] 李延斌,张健,高保娇.合成水杨酸-交联聚苯乙烯螯合树脂的新途径[J].功能高分子学报. 2009,22(3):243-248
[8] 李延斌,高保娇,安富强.表面接枝聚乙烯亚胺的硅胶微粒对铬酸根的吸附特性[J].环境化学.2008,27(4):463-467
[9] 李延斌,高保娇,安富强.表面接枝季铵化聚乙烯亚胺的硅胶微粒对铬酸根吸附特性的研究[J].应用化学.2009,26(1):72-77
[10]刘艳丽,,李延斌(*),贺晓荣,李红朝,分子印迹电化学传感器制备及在蛋白质检测上的应用, 化工进展, 2017.03.17 , 36(7):2533~2538, EI,
[11]贺晓荣,李延斌(*),李丽荣,刘艳丽,李红朝, 表面分子印迹技术在食品和环境痕量检测中的应用, 应用化工, 2016.6.15 , 45(6):1146~1154,
[12]余佳照,李延斌(*), 刘艳丽, 庄儒斌.表面分子印迹材料的制备及在生物分子分离分析中的应用[J]. 化学通报, 2018 81(8):675-680.
[13]Baojiao Gao∗, Lulu Chen, Yanbin Li,Preparation of surface imprinted material of single enantiomer ofmandelic acid with a new surface imprinting technique and study onits chiral recognition and resolution properties. 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 A.1443 (2016) 10–20(SCI)
[14]Baojiao Gao ⁎, Liqin Zhang, Yanbin Li.Designing and preparation of novel alkaloid-imprinted membrane with grafting type and its molecular recognition characteristic and permselectivity.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C. 66 (2016) 259–267(SCI)
[15]Baojiao Gao, Yanbin Li & Kunli Cui. Molecularly imprinted membrane with innovative structure and high performance for chiral separation of amino acid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olymeric Materials and Polymeric Biomaterials,(SCI)
[16]BaojiaoGao,* KunliCuiandYanbinLi,Preparation of molecule imprinted membrane of single enantiomer of aminoacid with an innovative strategy and study on its chiral recognition and resolution properties. JChemTechnolBiotechnol 2017;92:1566–157(SCI)
[17]Baojiao Gao, Yanbin Li & Lulu Chen,Surface molecularly imprinted material for enantiomeric resolution of ibuprofen: Preparation and study on chiral recognition and resolution propert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olymeric Materials and Polymeric Biomaterials(SCI)
专利
1、 李延斌,高保娇等:催化氧化合成苯乙酮催化剂及其应用[P].中国:发明型,申请号:201110193501.2。
2、李延斌,高保娇等:一种用于吸附黄酮类物质的新材料的制备方法[P].中国:发明型,申请号:201210412027.2。
教育经历:1998.09-2002.07,山西师范大学,本科;2002.09-2005.07,郑州大学,硕士;2005.09-2008.07,郑州大学,博士。
研究方向:功能配位化学、金属有机化学。
研究成果:1.Yaru Liu, Hongwei Hou, Qianru Chen, and Yaoting Fan. Cryst. Growth Des. 2008, 8 (4), 1435-1442.2. Guorui Liang, Yaru Liu*, Xiao Zhang, Zhihui Yi. CrystEngComm. 2014 014, 16, 9896–9906.3. Yaru Liu,Jinpeng Li,Hongwei Hou,Yaoting Fan. J. Organomet. Chem. 694 (2009) 2875-2882.4. Xia Wang, Yaru Liu, Hongwei Hou , Jie Wu, Yaoting Fan. J. Organomet. Chem. 694 (2009) 77–85.5. Yaru Liu, Xiao Zhang, Guorui Liang. Inorg. Chem. Commun. 37 (2013) 1–3.6. Xianju Shi, Donghan Tan, Yaru Liu*, Guorui Liang, Xiao Zhang. J. Mol. Struct. 1074 (2014) 134–139.7. Erpeng Zhang, Hongwei Hou, Xiangru Meng, Yaru Liu, Yun Liu,Yaoting Fan. Cryst. Growth Des. 2009, 9 (2), 903–913.8. Guorui Lianga, Yaru Liu*, Xiao Zhang, Zhixian Wei.Synth. React. Inorg. Met.-Org. Chem. 2016, 46(2),251-256.9. Yaru Liu, Zhenyu Cao, Hongwei Hou, Yaoting Fan. J. Coord. Chem. 2009, 62, 277–286.10. Yaru Liu, Yutian Pan,Synth. React. Inorg. Met.-Org. Chem. 2009, 39, 658–661.11、Yaru Liu, Yutian Pan,Synth. React. Inorg. Met.-Org. Chem. 2009, 39, 685-6894.
招生方向:无机化学。
教育经历:2007.07,吉林大学,博士;2009.08,中科院长春应化所,博士后。
研究方向: (1) 配位聚合物的定向合成化学;(2)碳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化学。
研究成果: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等发表SCI论文40余篇;主持并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西省青年学术带头人,山西省131领军人才项目,山西省科技攻关项目,山西省基金、中北大学青年基金等项目多项。
所获奖励:山西省高等学校青年学术带头人,山西省131领军人才,中北大学“三育人”先进个人,威斯尼斯5158cc优秀青年主讲教师,中北大学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二等奖,威斯尼斯5158cc中青年教学基本功竞赛二等奖。
招生方向:无机化学及分析化学。
教育经历:1995-1999,山西大学本科; 1999-2004,硕博连读;2004.12~2005.05,台湾清华大学,博士后研究;2007.02~2008.03,西班牙高等科学研究院,博士后研究。
研究方向:纳米材料的化学合成及其应用研究。
研究成果:先后主持和参与多项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发表研究论文二十余篇。
教育经历:2009-2012年 中北大学化工学院 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分析化学教学实验和研究
教育经历:2015年7月,在中北大学应用化学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 2007年7月,在中北大学化学工艺专业获工学硕士学位; 2002年7月,在太原理工大学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 工作经历:2002年7月,在中北大学参加工作,担任专职政治辅导员,并从事与应用化学专业相关的教学科研工作。
教学方面主讲:《大学化学》、《物理化学》、《化工原理》、《大学生就业指导》、《大学生安全教育》等课程。
奖励荣誉:(1)荣获山西省优秀班主任,中北大学优秀政治辅导员,中北大学优秀党务工作者,中北大学先进学生工作者,中北大学优秀共产党员,中北大学优秀学生管理教师,中北大学优秀班主任等荣誉称号。(2)荣获山西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二等奖3项。
研究方向:(1)超重力场中的化学反应及化工过程强化(2)超重力络合铁法脱硫技术
研究成果:(1)主持并结题,山西省教育厅项目1项,超重力络合铁法脱除焦炉煤气中硫化氢的工艺研究。(2)以第二负责人,参与四川平武锰业厂的超重力法脱除工业气体中硫化氢项目,经费55万元。(3)以第二负责人,参与山西北方兴安化学工业有限公司的粗糠醇生产中催化剂固液分离技术开发项目,经费12万元。(4)申报并授权国家发明专利:一种适合于超重力脱硫的络合铁脱硫剂,专利权刊号:ZL 200910266168.6。(5)申报并授权国家发明专利:一种用于湿式氧化法脱硫溶液的硫颗粒沉降剂,专利权刊号:ZL 200910266169.0。(6)Rapid regeneration of chelated iron desulfurization solution using electrochemical reactor with rotating cylindrical electrodes[J].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2014年2月。(SCI收录),第一作者。(7)超重力旋转填料床中络合铁法选择性脱除酸气中H2S[J].石油学报(石油加工),2014年2月,(EI收录),第一作者。(8)逆流旋转填料床中络合铁法脱除气体中H2S[J].石油学报(石油加工),2013年12月,(EI收录),第一作者。(9)错流旋转填料床中空气法再生络合铁脱硫液[J].石油学报(石油加工),2015年2月,(EI收录),第一作者。(10)错流旋转填料床中络合铁-888法脱除模拟气中H2S[J].现代化工,2014年7月,(中文核心),第一作者。(11)从大学生屡陷传销反思高校辅导员工作[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12月,(省一级),第一作者。(12)大学生主体性教育的评价[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6年8月,第一作者。(13)本科生导师制研究[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5年10月,第一作者。(14)结晶紫—硼酸体系的热变色性能研究[J].江苏化工,2006年10月,第一作者。(15)三芳甲烷苯酞类可逆热致变色材料[J].化工技术与开发,2006年10月,第一作者。(16)孔雀石绿—硼酸体系的热变色性能研究[J].化工技术与开发,2007年5月,第一作者。(17)大学生课外创新活动探讨[J].华北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3年12月,第一作者。
教育经历:1996/9 - 2000/7,山西大学,学士;2001/9 - 2004/7,内蒙古大学,硕士;2005/9 - 2009/7,中北大学,博士;2013/8 - 2014/9,University of Maryland,访问学者;
奖励荣誉:1. 2012年获山西省科学技术二等奖(技术发明类)1项;2.2011年获山西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3.2014年获山西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自然科学类)1项;
研究方向:1.无机纳米功能材料的制备及其在储能领域的应用。2.有机功能材料的合成及其在光、电领域的应用。
研究成果:主要论文:[1] Yang Xiaofeng, Li Qiaoling, Chen Zhiping, Yang Yongfeng and Zhang Lei. Study on crystallization behaviour of co-polyamide 66 containing triaryl phosphine oxide. Bulletin of Materials Science.2012, 35(2), 233-242.[2] Yang Xiaofeng, Li Qiaoling, Chen Zhiping, Zhang Lei Zhou you. Mechanism studies of thermolysis process in copolyamide 66 containing triaryl phosphine oxide. Journal of Thermal Analysis and Calorimetry. 2012, 112(2),567-571.[3] Yang Xiaofeng, Li Qiaoling, Chen Zhiping,Jing Hongxia, Liu Bo. Thermolysis Parameter and Kinetic research in Copolyamide 66 Containing Triaryl Phosphine Oxide. High performance polymer.2013,25(5). 502-507.[4] Xiao-feng Yang, Qiang Jin, Zhi-ping Chen, Qiao-ling Li, Bo Liu. Fabrication and microwave absorbent properties of Cobate Zinc substituted W-type BaCoZnFe16O27[J]. Journal of Magnetism and Magnetic Materials. 2014, 367, 64-68.[5] Xiaofeng Yang, Qiaoling Li, Jingxian Zhao, Baodong Li, YongfeiWang. Preparation and magnetic properties of controllable morph- ologies nano-SrFe12O19 particles prepared by sol-gel self-propagation synthesis. Journ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 2009, 475(1-2), 312-315.[6] Xiaofeng Yang, Qiaolin Li, Zhiping Chen, Hongli Han, Hongxia Jing. Mechanical properties and flame retardancy research of mont- morillonite intercalate polyamide 66 composites. Journal of composite materials. 2009, 43(23), 2785-2792.[7] Xiaofeng Yang, Qiaoling Li, Zhiping Chen, Hongli Han. Fabrication and thermal stability research of polyamide 66 containing triaryl phosphine oxide. Bulletin of Materials Science.2009, 32(4), 375-380.[8] Jing Hongxia, LiQiaoling, YeYun, GuoZhiwu, YangXiaofeng. Preparation and microwave adsorption properties of core–shell structured barium titanate/polyanilinecomposite. Journal of Magnetism and Magnetic Materials. 2013, 332, 10-14.[9] Han Xiaogang, Funk Michael R., Shen Fei, Chen Yu-chen, Li Yuanyuan, Campbell Caroline, Dai Jiaqi, Yang Xiaofeng, Kim Jae-Woo, Liao Yunlong. Scalable Holey Graphene Synthesis and Dense Electrode Fabrication toward High-Performance Ultracapacitors. ACS Nano. 2014, 8(8), 8255-8265.[10] Wenzhong Bao,Zhiqiang Fang,Jiayu Wan,Jiaqi Dai, Hongli Zhu, Xiaogang Han, Xiaofeng Yang, Colin Preston, Liangbing Hu. Aqueous Gating of van der Waals Materials on Bilayer Nanopaper. ACS Nano. 2014, 8(10), 10606-10612.专利:1. 李巧玲 杨晓峰 陈志萍 李建强 景红霞 李延斌,一种固定膜光催化氧化废水处理装置,专利号:201010291926.2。2. 杨晓峰 张蕾 陈志萍,聚吡咯-TiO2磁载光催化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专利号: 201310267295.4。3. 杨晓峰 靳强 陈志萍,Co-Zn共掺杂铁氧体复合吸波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专利号: 201310561662.1。4. 李巧玲 杨晓峰 陈志萍,含膦共聚酰胺/纳米蒙脱土阻燃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专利号:200910073852.2。
招生方向: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
教育经历:2008.07,吉林大学,博士。
研究方向:金属—有机骨架的合成、结构及性能研究。
研究成果: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等发表SCI论文30余篇;主持并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西省基金、中北大学青年基金等项目多项。
招生方向:无机化学及分析化学。
教育经历:2009-2012,中北大学,应用化学,博士;2004-2007,中北大学,应用化学,硕士;1997-2001,山西大学,本科。
研究方向:功能材料、生物材料。
研究成果:近年来,发表论文10余篇,其中SCI、EI收录7篇,出版著作1部,授权专利3项,主持省级项目2项,参与国家级、省部级、横向项目10多项。
招生方向:有机化学、分子化学、无机化学。
教育经历:2009.09-2013.06,中北大学,博士;2004.09-2007.06,青海师范大学,硕士。
研究方向:高分子材料的制备与性能。
教育经历:2008.09-2012.01,北京理工大学,博士;2005.09-2008.07,中北大学,硕士;2000.09-2004.07,太原理工大学,学士。
研究方向:主要从事大环分子化合物及其衍生物的制备,以及高分子化合物的制备及其在分离科学、污水处理方面的应用研究;有机硅磷阻燃剂的合成及其阻燃性能研究。
研究成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主持山西省青年基金项目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山西省自然科学基金多项。以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13篇,其中SCI论文7篇,核心期刊2篇,申请专利2项。
招生方向:1. 大环分子化合物的制备合成及其分离性能研究;2. 高分子化合物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3. 新型阻燃剂的合成及其性能研究。
教育经历:2001.07,中北大学本科;2006.07,中北大学硕士;2015.07,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
研究方向:功能高分子材料、金属-有机配位聚合物功能材料的合成与性能研究。
研究成果:(1)Qiao Jin-Zhong., Zhan Mao-sheng , Hu Tuo-ping. Syntheses, crystal structures, photoluminescent/magnetic properties of four new coordination polymers based on 2,3 ',4,5 '-biphenyltetracarboxylic acid[J]. Rsc Advances, 2014, 4(107): 62285-62294. (2)Qiao Jin-Zhong, Zhan Mao-sheng , Hu Tuo-ping. One novel 3D tetranuclear cadmium coordination polymer based on 2,3′,4,5′-biphenyltetracarboxylic acid: Synthesis, crystal structure and luminescence[J]. Inorganic Chemistry Communications, 2015, 55(0): 157-160.
研究方向:无机合成。
教育经历:2010.09−2015.03,北京理工大学,博士;2008.09−2010.07,南京理工大学,硕士;2004.09−2008.07,南京理工大学,本科。
研究方向:新型氮氧杂环小分子的设计、合成与应用
研究成果:近年来,发表论文近10余篇,其中SCI收录10篇。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项目1项,山西省基金项目2项。参与国家级、省部级、横向项目约5项。
招生方向:有机化学
教育经历:2006.09-2010.06,中南大学,本科;2010.09-2015.07,清华大学,博士。
研究方向:有机化学方法学,有机合成及功能材料等。
教育经历:1998.09-2002.07 太原师范学院 化学教育;2003.09-2006.07 华南师范大学 物理化学
研究方向:电化学
研究成果:1.武繁华,龙雪梅,李伟善,陈红雨,吕东生 铋和铅在硫酸溶液中的析氢行为比较.电池,2005,35(3):216-218.2.武繁华,李石,李爱菊等 不同含量的铅锌合金化学行为的比较 第十三次全国电化学会议论文集3.武繁华,李石,陈红雨等 锌含量对铅锌合金电化学行为影响的研究.蓄电池,2006(02):51-554.武繁华,龙雪梅,李伟善,吴颖民,陈红雨,铋对铅铋合金表面氧化膜生成的影响,应用化学,2006,23(7):739-7425.武繁华,陈红雨,锡含量对铅锡合金析氧行为的影响,电池,2008,38(4):241-2436.武繁华,陈红雨,锌含量对铅锌合金电极析氧行为的影响,蓄电池,2009(1):3-67.武繁华,陈红雨,锡对铅锡合金在硫酸溶液中析氢行为的影响,电池工业,2009,14(2):105-1088.武繁华,那鹏飞,锌对铅锌合金在硫酸溶液中的析氢行为研究.山东化工,2012,41(2):14-159.武繁华,那鹏飞,纯铅、纯锡电极在硫酸溶液中的电化学行为比较,蓄电池,2012,49(02):51-5510.武繁华,那鹏飞,纯铅和铅钐合金电极在硫酸溶液中的析氢行为.电池工业,2012,17(4):198-199。11.陈红雨,凌莫育 李伟善,隋静 武繁华等,自动循环水洗系统应用于蓄电池干荷电极板生产的研究[J].蓄电池,2004,41(1):6-9。12.Wu.Y.M,Li.W.S,Long.X.M,Wu.F.H.eta.Effect of Bismuth on hydrogen evolution reaction on lead in sulfuric acid solution Jounal of Power souces[J].2005,144(2):338-345。13.武繁华,那鹏飞,锡对铅锡合金阳极膜生成的影响.电池,2015,45(3):160-163
研究方向:材料设计模拟。
教育经历:2009.09–2014.06,南开大学,博士;2004.09–2008.06,西北大学,本科。
研究方向:功能软材料的合成、组装和应用。
研究成果:[1]Hai-Kuan Yang*, Xiao-Xiao Wang, Yu-Kun Yan, Two-Component Dendritic Gel: Influence of the Aromatic Chain Length on the Organogel Stability and Supramolecular Architecture, Colloids and Surfaces A: Physicochemical and Engineering Aspects, 2016, 497:72–80.[2]Hai-Kuan Yang*, Li-Jun Ren, Han Wu, Wei Wang, Self-Assembly of the Polyoxometalate–Cholesterol Conjugate into Microrods or Nanoribbons Regulated by Thermodynamics,New Journal of Chemistry, 2016, 40: 954–961.[3]杨海宽, 吴涵, 王维, 多金属氧酸盐簇―聚合物杂化功能材料的研究进展, 功能高分子学报, 2016, 29: 1–19。[4]Hai-Kuan Yang, Ming-Ming Su, Li-Jun Ren, Ping Zheng, Wei Wang*, Enhanced Thermal Stability of Organogels through Self-Reinforcing Supramolecular Assembly of a Cholesterol-Polyoxomatalate-Cholesterol Hybrid Gelator, RSC Advances,2014, 4: 1138–1145.[5]Hai-Kuan Yang, Yi-Xing Cheng, Ming-Ming Su, Yu Xiao, Min-Biao Hu, Wei Wang*, Qian Wang, Polyoxometalate-Biomolecule Conjugates: A New Approach to Create Hybrid Drugs for Cancer Therapeutics,Bioorganic & Medicinal Chemistry Letters, 2013, 23: 1462–1466.[6]Hai-Kuan Yang, Ming-Ming Su, Li-Jun Ren, Jing Tang, Yu-Kun Yan, Wen-Ke Miao, Ping Zheng, Wei Wang*, Post-Functionalization of an Anderson-Type Polyoxomolybdate Using a Metal-Free Diels-Alder Click Reaction, European Journal of Inorganic Chemistry, 2013, 8: 1381–1389.
招生方向:有机化学,高分子科学。
教育经历:2010.09—2015.06,山东大学,硕博连读;2006.09—2010.06,鲁东大学,本科。
研究方向:金属-有机框架物的构筑及其性能研究。
科研项目:
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的课题:
1、中北大学333人才引进启动经费,20万,2015年-2018年。
2、国家自然基金青年项目,20万,2017年-2019年。
3、山西省应用基础研究青年科技研究基金,3万,2016年-2018年。
科研成果:
金属-有机框架物的构筑及性能研究
近年来以通讯作者或第一作者发表的SCI学术论文9篇:
1、Metal−Organic Frameworks Containing a Novel Flexible Ligand for Luminescence Sensing of Small Organic Molecules and Selective Adsorption.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 12777-12785.
2、Metal-Ion Metathesis and Properties of Triarylboron-Functionalized Metal-Organic Frameworks. Chemistry - An Asian Journal, 1535−1540.
3、Synthesis of Two Triarylboron-Functionalized Metal-Organic Frameworks: in Situ Decarboxylic Reaction, Structure, Photoluminescence, and Gas Adsorption Properties, Inorganic Chemistry, 2014, 53, 11206–11212.
4、Interaction between zwitterionic surface activity ionic liquid and anionic surfactant: Na+driven wormlike micelles.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B, 2013, 117, 1886-1895.
5、Surface adsorption and micelle formation of imidazolium-based zwitterionic surface active ionic liquids in aqueous solution. Journal of Colloid and Interface Science, 2013, 391, 103-110.
6、Interaction of Bovine Serum Albumin with Ester-Functionalized Anionic Surface-Active Ionic Liquids in Aqueous Solution: A Detailed Physicochemical and Conformational Study,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B, 2012, 116, 12479-12488.
招收方向:无机化学。
教育经历:2013.09-2016.12, 山东大学, 博士; 2010.09-2013.06, 聊城大学, 硕士; 2006.09-2010.06, 聊城大学, 本科。
奖励荣誉:2013年山东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奖自然科学类三等奖排名第二; 2015年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 2015年山东大学优秀研究生; 2016年山东大学研究生优秀科研成果奖。
研究方向:功能配位聚合物材料的自组装以及性能研究。
研究成果:到目前为止,共发表SCI论文4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论文19篇(二区论文10篇),第二作者论文18篇,文章主要发表在Cryst. Growth&Des., Dalton Trans., CrystEngComm, J. Coord. Chem., Inorg. Chim. Acta, Z. Anorg. Allg. Chem.等期刊。代表论文如下:
[1] Liming Fan,Xiutang Zhang*, Zhong Sun, Wei Zhang, Yuanshuai Ding, Weiliu Fan, Liming Sun, Xian Zhao*, Han Lei. Ancillary Ligands Dependent Structural Diversity of A Series of Metal–Organic Frameworks Based on 3,5-Bis(3-carboxyphenyl)pyridine, Cryst. Growth Des., 2013, 13, 2462-2475. [2] Liming Fan,Xiutang Zhang*, Dacheng Li, Di Sun, Wei Zhang, Jianmin Dou*.Supramolecular isomeric flat and wavy honeycomb networks: additive agent effect on the ligand linkages, CrystEngComm, 2013, 15, 349-355. [3] Liming Fan, Xiutang Zhang*, Wei Zhang, Yuanshuai Ding, Weiliu Fan, Liming Sun and Xian Zhao*, Syntheses, structures, and properties of a series of 2D and 3D coordination polymers based on trifunctional pyridinedicarboxylate and different (bis)imidazole bridging ligands, CrystEngComm, 2014,16, 2144-2157. [4] Liming Fan, Xiutang Zhang*, Wei Zhang, Yuanshuai Ding, Weiliu Fan, Liming Sun, Yue Pang and Xian Zhao*, Syntheses, crystal structures and UV-visible absorption properties of five metal–organic frameworks constructed from terphenyl-2,5,2′,5′-tetracarboxylic acid and bis(imidazole) bridging ligands, Dalton Trans., 2014, 43, 6701-6710. [5] Liming Fan, Yan Gao, Guangzeng Liu, Weiliu Fan, Weikuo Song, Liming Sun, Xian Zhao* and Xiutang Zhang*, Syntheses, structures, and magnetic properties of six coordination polymers based on 4,5-di(4 '-carboxylphenyl)phthalic acid and different bis(imidazole) bridging linkers, CrystEngComm, 2014,16, 7649-7659. [6] Liming Fan,Weiliu Fan, Weikuo Song, Guangzeng Liu, Xiutang Zhang* and Xian Zhao*, Syntheses, topologies, and luminescence of four Ln-organic polymers constructed from aromatic tetracarboxylic acids, CrystEngComm, 2014,16, 9191-9197. [7]Liming Fan, Weiliu Fan, Weikuo Song, Liming Sun, Xian Zhao* and Xiutang Zhang*, Structural diversity and magnetic properties of six metal-organic polymers based on semirigid tricarboxylate ligand of 3,5-bi(4-carboxyphenoxy)-benzoic acid, Dalton Trans., 2014, 43, 15979-15989. [8] Liming Fan, Weiliu Fan, Bin Li, Xinzheng Liu, Xian Zhao* and Xiutang Zhang*, Structural diversities and related properties of four coordination polymers synthesized from original ligand of 3,3',5,5'-azobenzenetetracarboxylic acid, Dalton Trans., 2015, 44, 2380-2389. [9] Liming Fan, Weiliu Fan, Bin Li, Xinzheng Liu, Xian Zhao* and Xiutang Zhang*, Syntheses, structures, topologies, and luminescence properties of four coordination polymers based on bifunctional 6-(4-pyridyl)-terephthalic acid and bis(imidazole) bridging linkers, RSC Adv., 2015,5, 14897-14905. [10] Liming Fan, Weiliu Fan, Bin Li, Xian Zhao* and Xiutang Zhang*, Hydrothermal syntheses, structural characterizations, and magnetic properties of five MOFs assembled from C2-symmetric ligand of 1,3-di(2',4'-dicarboxylphenyl)benzene with various coordination modes, RSC Adv., 2015,5, 39854-39863. [11] Liming Fan, Weiliu Fan, Bin Li, Xinzheng Liu, Xian Zhao* and Xiutang Zhang*, Structural diversity of five coordination polymers based on 2,6-bis(3,5-dicarboxyphenyl)pyridine ligand: solvothermal syntheses, structural characterizations, and magnetic properties, CrystEngComm, 2015,17, 4669-4679. [12] Liming Fan, Weiliu Fan, Bin Li, Xian Zhao* and Xiutang Zhang*, Coligand syntheses, crystal structures, luminescence and photocatalytic properties of five coordination polymers based on rigid tetracarboxylic acids and imidazole linkers, CrystEngComm, 2015,17, 9413-9422. [13] Liming Fan, Weiliu Fan, Bin Li, Xian Zhao* and Xiutang Zhang*, W-shaped 1,3-di(2,4-dicarboxyphenyl)benzene based lanthanide coordination polymers with tunable white light emission, New J. Chem., 2016, 40, 10440-10446.
教育经历:1981-1985,青岛理工大学,本科;1985-1988,西安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1995-2000,太原理工大学,博士研究生;2005-2006,卡尔加里大学访问学者。
奖励荣誉:山西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山西省师德标兵、山西省三育人先进个人、全国力学优秀教师。
研究方向:弹塑性动力学、计算力学。
研究成果: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多篇被EI收录。提出了第二临界速度新判据。
招生方向:弹塑性动力学、计算力学。
教育经历:1988.09-1992.7,太原理工大学工程力学专业,本科;1995.09-1998.03,中北大学火炮自动武器专业,硕士;2000.09-2006.03,中北大学测试计量技术与仪器专业,博士;2006.11-2009.02,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博士后。
奖励荣誉:在教学方面,讲授“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流体力学”、“弹塑性力学” 等多门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课程,主持教育厅教改项目两项,曾获得2005年度中北大学教学名师“优秀主讲教授”称号,2006年度山西省优秀博士论文称号,2007年度教育部多媒体课件大赛三等奖,主编出版《简明工程力学》、《简明材料力学》(获2013年兵工优秀教材奖)。
研究方向:冲击动力学。
研究成果:在科研方面,承担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一项,完成武器装备预研基金两项,横向合作项目多项,参与多项军品重大项目,获省部级奖 2项;先后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和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被SCI、EI收录10余篇;获国家发明专利 2项。
招生方向:工程结构数值模拟。
曹咏弘,博士,威斯尼斯5158cc副教授,前沿交叉科学研究院副院长,MNT-LAB微系统方向项目组成员,教育部学位论文评审专家,山西省委联系高级专家。2010年~2011年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UNSW)访问学者。
面向航空、机械和材料领域,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工程力学、计算力学,先后主持和参与省部级研究项目10多项,总经费100多万元。获得省级奖励6项;发表论文40余篇;主编《理论力学》教材一部; 2015年被评为中北大学首届“‘知行杯’我最喜爱的老师”,2019年获得中国力学学会全国徐芝纶力学优秀教师奖。
在研项目有石墨烯压力传感器结构与动力学响应等,涉及仪器、电子、光电、材料、力学等多个学科,主要解决传感器结构的优化设计与动力响应分析、高超声速飞行器边界层转捩的模拟与测量等问题,欢迎有志向、愿意挑战难题的学生加入本组。
姓名及联系方式 |
|
导师类别 |
硕士生导师 |
招生专业及方向 (威斯尼斯5158cc) |
专业一:力学 方向:工程力学
|
招生专业及方向 (仪器与电子学院) |
专业一:仪器科学与技术 方向: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
|
教育经历:1992.09-1997.07,太原理工大学数力系工程力学专业,学士;2000.09-2003.04,中北大学动力机械及工程专业,硕士;2003.09-2009.06,太原理工大学应用力学所固体力学专业,博士;2010.01-2011.08,美国俄亥俄州University of Akron作访问学者。
奖励荣誉:在教学上曾参与多项省级教改项目的研究,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两项,参编《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教材各一部。主要承担《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振动力学》、《板壳力学》的主讲工作。所讲课程《理论力学》被评为山西省精品课程。2003年12月曾获山西省第三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三等奖。2004年获得中北大学教学名师“优秀青年主讲教师”的光荣称号。
研究方向:磁电弹材料及结构的非线性动力学。
研究成果:曾作为骨干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主持省青年科学基金1项,校级科学基金3项。现主持国家青年科学基金、教育部留学基金、省留学基金各1项,主持企业横向科研基金1项。近5年来以第一作者在国内外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gineering Science》、《Journal of Non-Linear Mechanics》、《Smart Materials and Structures》、《Mechanics Research Communication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lids and Structures》、《物理学报》上发表相关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被SCI收录7篇,EI收录4篇,核心期刊4篇。出版专著一部。获国家发明专利一项。
招生方向:工程力学,机械理论。
教育经历:1991.6,于兰州大学力学系,获工学学士学位;2005.6于太原理工大学获固体力学博士学位。
研究方向:非线性动力学。
研究成果:在《中北大学学报》、《力学学报》、《Chinese Physics》等刊物上发表论文10余篇,近年来主持省自然科学基金一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多项。
招生方向:非线性动力学。
教育经历:1998-2002,太原重型机械学院攻读工程力学专业本科学位;2004-2007,中北大学攻读工程力学专业硕士学位;2008-2013,中北大学攻读火炮、自动武器与弹药工程专业博士学位。
研究方向:固体力学.
研究成果:发表论文11篇,其中EI收录3篇。
教育经历:1994.09-1999.07,太原理工大学数力系工程力学专业,学士;2002.09-2005.06,太原理工大学应用力学所固体力学专业,硕士;2007.09-2012.06,太原理工大学采矿工艺研究所工程力学专业,博士。
研究方向:岩石力学、复合材料力学。
研究成果:以第一作者在《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岩土工程学报》、《岩土力学》等期刊发表论文多篇。
教育经历:2003年9月至2006年6月,太原理工大学,固体力学专业,攻读博士学位。
研究方向:小体积的力学行为。
招生方向:固体力学。
教育经历:2017年,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力学专业,获得博士学位。
研究方向:宽频振动能量收集装置设计,智能结构动力学响应的模拟与实验,机械结构的非线性动力学分析,非线性振动系统响应调频与控制。
研究成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1项、中国博士后基金面上项目等省部级项目4项。近年来第一作者在《Mechanical system and signal processing》、《Nonlinear dynamics》、《Smart material and structure》、《International jounal of bifurcation and chaos》、《Chaos》、《EPL》、《物理学报》和《振动与冲击》等国内外高水平期刊上发表相关论文20余篇,其中SCI/EI收录20篇。
招生方向:力学,机械工程,航空航天。
教育经历: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工程与力学系——固体力学专业,获得博士学位。
研究方向:材料的动态力学性能研究;高速撞击动力学理论及其模拟技术;侵彻毁伤力学;脆性材料的损伤机理研究。
研究成果:现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山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青年基金1项、山西省高等学校科技创新项目1项、毁伤技术重点学科实验室基金1项、横向课题1项;作为主要人员参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省级项目3项、总装项目1项、国家电网项目1项、横向课题多项。近年来,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mpact Engineering》、《Materials & Design》、《Measurement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Ceramic Technology》、《Composites Part B: Engineering》、《兵工学报》、《振动与冲击》、《爆炸与冲击》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于“兵器工业出版社”出版个人学术专著一部,《高强装甲防护材料—TiB2-B4C复相陶瓷》,字数25万字。
招生方向:主要面向爆炸与冲击动力学、武器装备设计、航空航天等相关专业方向研究生招生。热情欢迎大家报考!加入我们团队!
研究方向:航空航天复合材料结构设计及防护,飞行器及水下舰艇夹层结构动力学响应,材料动态力学行为及细观结构损伤特性,含能材料毁伤效应及毁伤技术研究。
研究成果:主持及参与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7项,国防科工局专项2项,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创新重点项目1项。近年来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chanical Sciences》、《Materials & Design》、《Materials Letters》、《兵工学报》、《爆炸与冲击》、《含能材料》、《振动与冲击》等国内外高水平期刊上发表相关论文20余篇,其中SCI/EI收录15篇。
招生方向:力学,兵器科学与技术,机械工程,安全工程。
奖励荣誉:中北大学实践教学名师。
教育经历:2006.09-2010.03,同济大学航空航天与力学学院固体力学,博士研究生;2003.09-2006.06,武汉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结构工程,硕士研究生;1999.09-2003.06,武汉理工大学威斯尼斯5158cc工程力学,本科。
研究方向:先进材料与结构的力学行为。
研究成果:[1] Shuping Chen. Three-dimensional elastic solution of a power form functionally graded rectangular plates. Journal of Mechanics and MEMS. [2] 陈淑萍.基于Hilbert-Huang变换理论的非线性系统分析. [3] 陈淑萍,耿少波. 相邻高层框架结构体系的动力相互作用分析.
教育经历:1995.09 -2000.06,太原理工大学工程力学系,本科;2005.09-2008.06,威斯尼斯5158cc力学系,硕士研究生。
奖励荣誉:中北大学优秀青年主讲教师。
研究方向:固体力学。
教育经历: 1993.09-1997.07,北京理工大学应用力学系读本科,获工学学士学位;2004.09-2007.06,重庆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车辆工程系攻读硕士学位,获工学硕士学位;2010.09-2016.06,太原理工大学矿业工程学院采矿工艺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获工学博士学位。
研究方向:固体力学在采矿工程及动力机械制造的应用等。
研究成果:参加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研究项目一项;参加编著高等学校教材1部。
教育经历:本科-工程力学-太原理工大学,硕士-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中北大学,博士-工程力学-太原理工大学。
奖励荣誉:2007年优秀青年主讲教师;2010年全国第四届基础力学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优秀奖;中北大学“二〇〇七年中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理工科组二等奖。
研究方向:矿物微观力学性能。
研究成果:发表学术论文10篇,SCI收录1篇,EI收录2篇。
教育经历:1998年7月华北工学院毕业,2008年材料学专业硕士学位。
奖励荣誉:中北大学实践教学名师。
教育经历:1994-1998,山西矿业学院矿山通风与安全专业学习;2000-2003,太原理工大学研究生院-工程力学专业。
研究方向:湍流与计算流体力学。
教育经历:2000-2004,太原理工大学威斯尼斯5158cc力学系工程力学专业,本科;2005-2008,太原理工大学应用力学研究所固体力学专业,硕士研究生;2009-2012,太原理工大学采矿工艺研究所工程力学专业,博士研究生。
奖励荣誉:2016年度中北大学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三等奖。
研究方向:岩石力学及高温岩体压裂。
研究成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一项,主持完成中北大学校科学基金一项,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4篇,EI收录3篇。
教育经历:本科-工程力学-河海大学,硕士-工程力学-中北大学,博士-材料科学与工程-太原理工大学。
奖励荣誉:2010年全国第四届基础力学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二等奖;山西省高等学校中青年教师(工科)教学基本功竞赛三等奖;中北大学“二〇〇六年中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 理工科组一等奖;获2006年首届中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 一等奖。
研究方向:复合材料界面力学,冲击载荷下复合材料的力学行为。
研究成果:发表学术论文15篇,SCI收录3篇,EI收录一篇,其余均被北大中文核心收录。
研究方向:岩石断裂与损伤。
研究成果:[1]聂韬译.深部高应力巷道劈裂破坏数值模拟研究. [2]聂韬译.基于曲线扩展路径的渗流—应力耦合下裂隙岩体劈裂模型研究。发表论文5篇,其中EI收录4篇
招生方向:岩石断裂与损。
教育经历: 1991年太原机械学院获学士学位;1996年华北工学院获硕士学位;2005年获博士学位。
奖励荣誉:作为主要完成人获得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参与教学研究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教育部课件大赛优秀奖,2009-2011年度、2013-2014年度中北大学优秀党员。
山西省教育厅“省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物理类含公共课教学)”。山西省高校在线开放课程省级平台--《光学》主讲教师。国家级规划教材《大学物理实验》编者,省级教材《物理学》、《物理学原理简明教程》编者。
研究方向:光学理论及光电测试技术。
研究成果:作为主要完成人获得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设计并制作了“光纤微压力传感器”样机;发表论文30多篇,其中SCI二区 1篇,EI 7篇,ISTP 1篇,国家级核心期刊 9篇;主持完成有山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及横向研究项目;出版国家级学术专著1部;参编国家规划教材1部、省部级教材2部;主讲大学物理、光学、近代物理实验、光学理论与应用,研究生课程“光电测试技术与系统”。参与教学研究,多次获得省教学成果二等奖。现主持有横向科研项目。
招生方向:物理学(光学理论及光电测试技术)。
教育经历:兰州大学物理系理论物理专业本科,获学士学位(1988年)。北京大学物理系理论物理专业,获硕士 学位(1994年)。中科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物理化学专业,博士学位(2009年)。2006.1-8月,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物理系访问学者。2015.1-12月,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访问学者。
奖励荣誉:完成省部级以上项目多项,获山西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和二等奖各一项。在J. Phys. Chem B; J. Appl. Phys.; Appl. Phys. Lett., J. Molecualr Modeling, Molecular Simulation,《物理化学学报》、《半导体学报》,《高能物理与核物理》等杂志上发表论文30余篇。山西物理学会理事。
研究方向:凝聚态物理方向:分子在纳米结构上输运基本理论问题;分子动力学模拟;纳米结构材料的电子输运;统计物理学中的一般问题。
招生方向:凝聚态物理专业的以下方向指导硕士研究生:1、分子动力学2、纳米结构上的分子输运。
部份发表论文:
1. Xiaofeng Yang, Hui Zhang, Lei Li and Xiangfei Ji, Corrections of the periodic boundary conditions with rectangular simulation boxes on the diffusion coefficient, general aspects, Molecular Simulation, 1423-1429, 43(17), 2017,
2. Lei Li Hui, ZhangXiaofeng Yang, A novel way to calculate the diffusivity of water in carbon nanotubes, J. Mol. Model. 22:38, (2017).
3. Xiangfei Ji , Zhuanzhuan An, Xiaofeng Yang, A memory diffusion model for molecular anisotropic diffusion in siliceous β-zeolite, J. Mol. Model. 23:201, (2016).
4. Ruixia Huo, Jun Liu, Xiaofeng Yang et. al., A Transitional state Model of the molecular diffusion on ITQ-3, a Zeolite with narrow channels. Chem. J. Chin. Univ. 31 (10), 1431 (2010).
5. Xiaofeng Yang, Mingzhong Wu, Zhangfeng Qin, Jianguo Wang, and Tindun Wen, Molecular dynamics simulations on single-file diffusions: Effects of channel potential periods and particle-particle interactions,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 106, 084905 (2009).
6. Xiaofeng Yang, Zhangfeng Qin, Guofu Wang, and Jianguo Wang, Molecular dynamics simulation of benzene-propene-cumene mixtures in different phases, J. Phys. Chem. B 113, 12299–12305 (2009).
教育经历:闫仕农,男,博士,副教授。1987年兰州大学物理系毕业获理学学士学位,1999年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毕业获工学硕士学位,2006年西安交通大学博士毕业获工学博士学位。
获奖荣誉:在国内外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被Sci收录2篇,Ei收录6篇。
研究方向:主要从事纳米材料的光学性能及应用光学方面的研究。
招生方向:招生方向:凝聚态物理。
教育经历:1981.9-1985.8, 山西师范大学物理学专业学习; 1991.2-1992.8,北京师范大学固体物理学专业研究班学习。
奖励荣誉:“大学物理(2)”课程负责人。主持国家课指委教改项目1项,主持山西省教育厅教改项目3项;获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4项,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参编教材1部,主编教材1部。
教育经历:1981.9 -1985.7 北京理工大学 固体物理专业
奖励荣誉:“大学物理实验”课程责任人,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心副主任。
研究成果:参加教育部、省教委教改项目和科研项目多项。
教育经历:1987年毕业于山西大学物理系。
研究方向:从事大学物理、半导体物理、大学物理实验的教学工作。
教育经历:1988年获山西大学光电子硕士学位。
研究方向:光电子技术;从事大学物理、理论力学、大学物理实验教学工作。
教育经历:
2001.9-2005.7,山西大同大学,攻读学士学位
2005.9-2010.6,四川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奖励荣誉:
1、“共产党员示范岗”、“优秀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
2、山西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排名第4)
3、“第二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山西省赛区二等奖、“第二届全国高等学校物理基础课程青年教师讲课比赛”山西赛区二等奖
4、“山西省优秀学术论文”三等奖
5、指导研究生吴云光荣获“2017年硕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等6项
研究方向:
1、激光在生物组织中的传输与控制
2、新型光场的产生、传输与调控
研究成果:
1、发表学术论文55篇,其中SCI收录32篇。
2、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西省青年科技研究基金、山西省应用基础研究面上自然基金、中北大学校科学基金各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
3、主持校级教学综合改革类教改项目1项,参编学习辅导丛书1部。
招生方向:
1、光电信息物理
2、光束传输与控制
教育经历:1998.09-2002.06,山西师范大学,本科;2002.09-2007.06,山西大学和中科院物理所联合培养,博士学位。
奖励荣誉:1. 博士学位论文“介观系统中的自旋极化输运” 山西省2007年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2014年全国高等学校基础课程青年教师讲课比赛(山西赛区)二等奖。
研究方向:介观物理,偏振光学。
研究成果:近年来以第一作者在国际、国内重要学术刊物(Physical Review B、European Physical Journal B, etc.)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其中SCI收录5篇。主编教材1部,参编教材1部。2013年作为主要成员参与“大学物理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工作。
教育经历:2004.06,山西大学,本科;2009.06,山西大学获博士学位。
奖励荣誉:2015年全国高等学校基础课程青年教师讲课比赛(山西赛区)中获二等奖。
研究方向:玻色-爱因斯坦凝聚。
研究成果:近年来以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7篇,其中SCI收录4篇,中文核心2篇,教学改革论文1篇。主编“工业与信息化部十二五规划教材”1部,参编教材两部。2013年参与了“大学物理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工作。
教育经历:
董成伟,男,满族,1985年6月生,辽宁岫岩人,2005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2014年7月参加工作,清华大学物理系物理学专业毕业,研究生学历,理学博士学位,硕士生导师。
奖励荣誉:
2017年山西省高校物理基础课程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一等奖;2014年清华大学吴有训提名奖;2014年清华大学启航奖铜奖;2013年清华大学综合一等奖学金;2012年度清华大学物理系优秀学生干部荣誉称号。
研究方向:理论物理
研究成果:
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学术论文5篇,其中1篇SCI一区Top论文;主持并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企业横向科研项目、中北大学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及两项校级教学研究项目,累计经费40余万元。
招生方向:
1、非线性物理学2、外场中里德堡原子的动力学性质。
教育经历:2006.09-2010.06,上海交通大学,本科;2010.09-2015.06,上海交通大学,博士。
奖励荣誉:2015 年,上海交通大学优秀毕业生,2012、2014 年 “区域光纤通信网与新型光通信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优秀博士,2007 年,上海交通大学优秀团员。
研究方向:金属-氧化物-半导体纳米结构中的新型光电效应。
研究成果:Shuai Liu, Meizhen Huang, Yanjie Yao, Hui Wang, Kui-juan Jin, Peng Zhan, and Zhenlin Wang, “Light-induced Resistance Effect Observed in Nano Au Films Covered Two-dimensional Colloidal Crystals”,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7(35), 19536-19540 (2015). (工程技术一区, IF:6.723)。Shuai Liu, Hui Wang, Yanjie Yao, Ling Chen, and Zhenlin Wang, “Lateral photovoltaic effect observed in nano Au film covered two-dimensional colloidal crystals,”Applied Physics Letters, 104(11), 111110 (2014). (物理二区, IF:3.302)。Shuai Liu, Xin Xie, and Hui Wang, “Lateral photovoltaic effect and electron transport observed in Cr nano-film,”Optics Express, 22(10), 11627-11632 (2014). (物理二区, IF:3.488)。Shuai Liu, Ping Cheng, and Hui Wang, “Bipolar resistance effect observed in CdSe quantum-dots dominated structure ofZn/CdSe/Si,” Optics Letters, 37(11), 1814-1816 (2012). (物理二区, IF:3.292)。Shuai Liu, ChongQi Yu, and Hui Wang, “Colossal lateral photovoltaic effect observed in metal-oxide-semiconductor structure of Ti/TiO2/Si,”IEEE Electron Device Letters, 33(3), 414-416 (2012). (工程技术二区, IF:2.754)。
教育经历:2010-2015,苏州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奖励荣誉:2014年8月,苏州市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三等奖;2013年3月,苏州大学“优秀奖学金”;2012年6月,苏州大学“优秀研究生”荣誉称号;2011年12月,苏州大学“陆鸿钰-孙纫秋”奖学金。
研究方向:变换光学与超材料,光电技术。硕士生导师。
研究成果:[1] Qiannan Wu, Fei Gao, Zhengyong Song, et al. Huanyang Chenand Baile Zhang,Experimental verification of free-space singular boundary conditions in an invisibility cloak,Journal of Optics18 04408 (2016). [2] Qiannan Wu, Yadong Xu, Hui Li , et al. Cloaking and imaging at the same time,Europhysics Letter101 34004 (2013). [3] Qiannan Wu, Xiaoyi Feng, Ruirui Chen, et al. An inside-outEaton lens made of H-fractal metamaterlals,Applied Physics Letter101, 031903 (2012). [4] Qiannan Wu,Yadong Xu, Huanyang Chen. A broadband perfect field rotator,Frontiers of Physics7, 315 (2012). [5] Yadong Xu, Qiannan Wu, Huanyang Chen. Manipulating transverse magnetic modes in waveguide using thin plasmonic materials,Laser Photonics Rev.8, 562-568 (2014). [6] Hui Li, Yadong Xu, Qiannan Wu, et al. Carpet cloak from optical conformal mapping,Science China Information Sciences56, 120411, (2013). [7] Xu Jiang, Kan Yao, Qiannan Wu, et al. Conformal transformations to achieve unidirectional behavior of light,New J. Phys.14 053023, (2012).
教育经历:山东大学 本科 2005;北京师范大学 硕士 2008;University of Alberta 博士 2013
研究方向:规范引力对偶应用,引力,黑洞,宇宙学
研究成果:参见inspirehep (fin ea “Wu, Xing”)http://inspirehep.net/search?ln=en&p=fin+ea+%22wu%2C+xing%22&of=hb&action_search=Search&sf=earliestdate&so=d
教育经历:1998.09-2002.07,山西师范大学,本科;2002.09-2005.03,大连理工大学,硕士;2010.09-2014.09,燕山大学,博士。
研究方向:磁性材料。 硕士生导师。
教育经历:
2010-2015 大连理工大学 理论物理博士
研究方向:
量子关联、量子速度极限等量子力学基础问题
研究成果:
部分发表学术论文:
1、Shao-xiong Wu, and Chang-shui Yu. Quantum speed limit for a mixed initial state.
Phys. Rev. A, 98, 042132 (2018).
2、Shao-xiong Wu, Yang Zhang, Chang-shui Yu, and He-shan Song. The initial-state dependence of the quantum speed limit, J. Phys. A-Math. Theor. 48, 045301 (2015).
3、Chang-shui Yu, Shao-xiong Wu,Xiaoguang Wang, X. X. Yi, and He-shan Song.
Quantum correlation measure in arbitrary bipartite systems, EPL. 107, 10007 (2014).
4、Shao-xiong Wu, Jun Zhang, Chang-shui Yu, and He-shan Song.
Uncertainty-induced quantum nonlocality, Phys. Lett. A 378, 344 (2014).
5、Shao-xiong Wu, and Chang-shui Yu. Localized quadripartite entanglement,
Phys. Rev. A 85, 032332 (2012).
教育经历:2010.09-2015.06,南京大学物威斯尼斯5158cc,硕博连读;2006.09-2010.06,山西大学物理电子工程学院,本科。
研究方向:理论物理;核物理方向。 硕士生导师。
研究成果:1. Hantao Li and Zhongzhou Ren, “Shell model calculations for the β−-decays of Z = 9-13 nuclei”, Journal of Physics G: Nuclear and Particle Physics 40, 105110 (2013);2. Hantao Li and Zhongzhou Ren,“Shell model calculations for theβ-decays of the Sn isotopic chain”, Journal of Physics G: Nuclear and Particle Physics 41, 105102 (2014);3. Hantao Li and Zhongzhou Ren,“Shell model calculations for the allowed Gamow-Tellerβ-decays of light nuclei”, SCIENCE CHINA Physics, Mechanics & Astronomy 57, 1005 (2014)。
教育经历:2014获山西大学博士学位。
研究方向:超冷原子气体。
研究成果:发表SCI学术论文4篇,其中第一作者3篇,2016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理论物理专项 “磁单极场中自旋轨道耦合量子气体的新奇量子态研究”,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平均场理论框架下量子物理系统的模型约化及保结构算法研究”,山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平均场理论框架下量子物理系统的模型约化及保结构算法研究”。
教育经历:2011.09-2016.01,燕山大学,博士; 2001.09-2004.06,山西师范大学,硕士;1997.09-2001.06,山西师范大学,本科。
研究方向:液态与非晶态材料物理。
研究成果:[1] Gao Y, Bi D, Li X, et al. Debye-type Dielectric Relaxation in Flass-forming 3-methylthiol -1-hexanol[J]. The 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 2013, 139(2). [2] Gao Y, Tu W, Chen Z, et al. Dielectric Relaxation of Long-Chain Glass-Forming Monohydroxy Alcohols[J]. The 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 2013, 139(16). [3] Gao Y, Chen Z, Tu W, et al. Anomaly in Dielectric Relaxation Dispersion of Glass-forming Alkoxy Alcohols[J]. The 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 2015, 142(21). [4] Li X, Chen Z, Li Z, Gao Y, et al. Comparative Study of Dynamics in Glass Forming Mixtures of Debye-type N-ethylacetamide with Water, Alcohol, and Amine[J]. The 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 2014, 141(10). [5] Tu W, Chen Z, Gao Y, et al. Glass Transition and Mixing Thermodynamics of a Binary Eutectic System[J]. Physical Chemistry Chemical Physics, 2014, 16(8). [6] Li X, Chen Z, Gao Y, et al. Probing the Debye Dielectric Relaxation in Supercooled Methanol[J]. Frontiers in Materials, 2015. [7] Tu W, Chen Z, Li X, Gao Y, et al. Revisiting the glass transition and dynamics of supercooled benzene by calorimetric studies[J], The 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 2015, 143(16). [8] Chen Z, Zhao L, Tu. W, Li Z, Gao Y, et al. Dependence of calorimetric glass transition profiles on relaxation dynamics in non-polymeric glass formers[J], Journal of Non-Crystalline Solids, 2016, 43: 20-27。参与编写的教材:《工程电磁场学习与提高指南》、《工程电磁场》、《大学物理学习与提高指南》。
教育经历:1999.9~2003.6,长春师范大学,本科;2006.9~2009.6,中北大学,硕士;2019.6 大连理工大学,获博士学位。
奖励荣誉:2006.10 威斯尼斯5158cc首届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三等奖;2012.12评为威斯尼斯5158cc优秀青年主讲教师。
研究方向:表面等离激元
研究成果:主持校级教改项目一项,并参与多项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已发表教学与科研论文多篇。
教育经历:2005年到2009年就读于山西大学本科,2009年到2015年就读于中科院理论物理所博士
研究方向:高温超导SIS结隧道电流的理论研究
研究成果:1、Xiao-Hong Sui, H. Tang, S. P. Zhao, and Zhao-Bin Su, “Eliashberg analysis of intrinsic tunneling spectra Bi2212” Physica C511. 15-19 (2015)2、Xiao-Hong Sui, Z. G. Wang, K. Kang, S. J. Qin, and C. L.Wang, “Can nano-particle stand above the melting temperature of its fixed surface partner?” Commun.Theor. Phys.63249-254 (2015)3、Zhiyuan Liu, Xiaohong Sui, Kai Kang, and Shaojing Qin. "Logarithmic Size-Dependent Melting Temperature of Nanoparticles" J. Phys. Chem. C2111929–11933(2015)
教育经历:2004--2007中北大学 获机械制造及自动化硕士学位。
研究方向:主要从事物理实验教学和研究工作。
教育经历:1995.9—1997.7 华北工学院本科。
研究方向:主要从事物理实验教学和研究工作。
教育经历:1984.9 -1988.7 山西师范大学
研究方向:大学物理实验教学
教育经历:1981--1985在哈尔滨师范大学物理系学习
研究方向:主要从事物理实验教学和研究工作
教育经历:中北大学 本科和硕士
研究方向:主要从事物理实验教学和研究工作。
教育经历:华北工学院,本科;西安工业大学,硕士。
研究方向:计算机视觉检测和光电测量。
研究成果:目前已发表学术论文10篇:其中一级刊物论文3篇,EI收录了2篇;其他核心刊物论文6篇;已获得4项发明专利的授权,其中2项是第一发明人。
教育经历:2006.06,山西师范大学,本科;2009.09-2012.06,吉林大学,博士。
研究方向:高压下半导体材料的电输运性质研究。硕士生导师。
研究成果:2015年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项(No:11447219),2016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理论物理专项基金一项(No:11547264),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数篇。
教育经历:2002.09-2006.07,西安交通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本科;2008.09-2014.07,南京大学,物威斯尼斯5158cc,硕博连读。
研究方向:电介质物理学;磁性物理学。
研究成果:[1]Bo Chen, Jun-Yong Wang, Ming-Xiu Zhou, Jian-Guo Wan and Jun-Ming Liu, Enhanced magnetodielectric effect in graded CoFe2O4/Pb(Zr0.52Ti0.48)O3particulate composite film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eramic Society 97, 1450 (2014). [2]Bo Chen, Yong-Chao Li, Jun-Yong Wang, Jian-Guo Wan and Jun-Ming Liu, Anistropic manipulation of ferroelectric polarization in SrTiO3/(Co0.9Zn0.1)Fe2O4heterostructural films by magnetic field,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 115, 044102 (2014). [3] Bo Chen, Yong-Chao Li, Dan-Feng Pan, Hao Zhou, Guo-Min Xu and Jian-Guo Wan, Electric switch of magnetoresistance in the Pb(Zr0.2Ti0.8)O3/(La0.67Ca0.33)MnO3 heterostructure film, Physics Letters A 380, 2445 (2016).
教育经历:1988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物理系
研究方向:从事大学物理、热学、大学物理实验的教学工作。
教育经历:1987年吉林大学学士,1990年吉林大学硕士。
奖励荣誉:2016年山西省大学生物理学术竞赛三等奖指导教师。
研究方向:理论物理。
教育经历:2002年7月毕业于大同大学物理系,物理学专业;2005年7月毕业于湖北大学物电学院,获凝聚态物理硕士学位。
研究方向:固态材料及相变理论,承担大学物理、固体物理、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教学。
研究成果:主持并参于多项教育教学改革,发表教学、科研论文数篇。
教育经历:1999-2003 陕西师范大学;2006-2009 电子科技大学;2009-2013 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博士。
研究方向:材料物理。
教育经历:1998-2002,山西大学,学士;2002-2005,山西大学,硕士学位。
研究方向:光学工程。
教育经历:1998.09-2002.07,山西大学,本科;2002.09-2005.07,山西大学,硕士。
研究方向:凝聚态物理。
教育经历: 2005年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理论物理博士学位。
研究方向: 理论物理
教育经历:山西师范大学本科;西安交通大学硕士;太原理工大学博士。
研究方向:SiC纳米材料的制备、机理与性能研究。
教育经历:1990.9—1994.7南开大学物理系本科,2004.9—2007.7中北大学材料工程学院硕士。
奖励荣誉:2014年山西省青年教师基本功竞赛二等奖。
研究方向:光学
研究成果:参编高等学校教材2部。
教育经历:1999-2003 ,陕西师范大学,本科;2005-2008, 陕西师范大学,硕士;2019年获博士学位。
教育经历:1995年毕业于太原师范学院,2003年获山西大学理论物理硕士学位。
研究方向:从事大学物理、数学物理方程、量子力学的教学工作。
教育经历:2002年7月毕业于山西师范大学,获得理学学士学位;2005年7月毕业于暨南大学,获得理学硕士学位。
奖励荣誉:2015年参加山西省第二届高等学校物理基础课程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二等奖。
研究方向:非线性光学。
研究成果:主持两项校级教改项目,参与多项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发表10余篇科研与教改论文,参编三部教材。
教育经历:2014年获重庆大学博士学位
研究方向:理论物理、宇宙黑洞学。
教育经历:2011.09-2015.07,吉林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 学士;2015.09-2018.07 中科院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 硕士。
研究方向:物理实验技术、固体电子学。
教育经历:2015.09-2018.06,吉林大学,博士;2013-2015 吉林大学硕士,2008-2012 山西师范大学学士。
研究方向:原子与分子物理。
研究成果:
1. Shimin Shan, Xiaomei Zhang, Erping Sun, Haifeng Xu, Bing Yan. Theoretical study on the excited electronic states of CHCl: application to photodissociation at 193 nm.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A, 2015, 119, 10309. (IF: 2.8469)
2. Shimin Shan, Peiyuan Yan, Xiaomei Zhang, Shuang Yin, Xiang Yuan, Haifeng Xu, Bing Yan. Exploring the structure and photodissociation mechanism of the electronic states of iodocarbene, CHI: a theoretical contribution. Physical Chemistry Chemical Physics, 2017, 19, 17735. (IF: 4.123)
3. Shimin Shan, Shuang Yin, Yi Lian, Haifeng Xu, Bing Yan. Accurate spectroscopic constants of the lowest three electronic states in halonitrenes with multireference configuration interac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Quantum Chemistry. (Accepted, IF: 2.92)
4. Shimin Shan, Haifeng Xu, Bing Yan. Theoretical Study on the structure and dissociation mechanism of electronic states of NOBr. (In preparation)
5. Xiaoting Liu, Dandan Shi, Shimin Shan, Peiyuan Yan, Haifeng Xu, Bing Yan. Configuration interaction study on the AlBr molecule including spin-orbit coupling.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A, 2016, 120, 8786. (IF: 2.8469)
教育经历:2016.07-2019.07 博士 四川大学物威斯尼斯5158cc&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流体物理研究所 凝聚态物理;2014.09-2016.07 硕士,四川大学原子与分子物理研究所,原子与分子物理。
研究方向:材料科学理论计算。含能材料在极端条件下的性质(主要研究共晶炸药CL-20/TNT的分子间关系、结构、性质和冲击分解机理等等);超导材料的高压物性研究(SrPt3P的结构,弹性,电子,声子及热力学性质等。
研究成果:
1.Initial decomposition of the co-crystal of CL-20/TNT: sensitivity decrease under shock loading J. Phy. Chem. C 2区(4.484)
2.Toward low-sensitive and high-energetic co-crystal explosive CL-20/TNT: from intermolecular interactions to structures and properties Phys. Chem. Chem. Phys.20 (2018) 17253.2区(3.906)
3.Lattice dynamics, phonon vibrational spectra, and thermal properties of tetragonal SrPt3P: a first-principles study RSC Adv.6 (2016) 270603区(3.289)
4.First-principles study of structural, elastic, and electronic properties of SrPt3P under pressure Philos. Mag. 96 (2016) 399. 3区(1.632)
教育经历:2016.09−2019.06 天津大学 材料物理与化学 博士。2012.09−2015.06 天津大学 材料物理与化学 工学硕士。
研究方向:自旋电子学薄膜材料的制备、物性测量以及理论模拟。
研究成果:
1、Z.R. Li, W.B. Mi, X.C. Wang, H.L. Bai, Inversion of exchange bias and complex magnetization reversal in full-nitride epitaxial γ'-Fe4N/CoN bilayers, J. Magn. Magn. Mater., 379, 124 (2015). (SCI 3 区,IF=3.046)
2、Z.R. Li, W.B. Mi, H.L. Bai, Electronic structure, vibronic properties and enhanced magnetic anisotropy induced by tetragonal symmetry in ternary iron nitrides: A first-principles study, Comp. Mater. Sci., 142, 145 (2018). (SCI 3 区,IF=2.530)
3、 Z.R. Li, W.B. Mi, H.L. Bai, The role of rare-earth dopants in tailoring the magnetism and magnetic anisotropy in Fe4N, J. Phys. Chem. Solids, 116, 7 (2018). (SCI 3 区,IF=2.207)
4、 Z.R. Li, X.C. Wang, H.T. Dai, W.B. Mi, H.L. Bai, Spin dependent transport and magnetic properties in Fe4N/tris(8-hydroxyquinoline) aluminum/Co organic spin valves fabricated by facing-target sputtering, Thin Solid Films, 588, 26 (2015). (SCI 3 区,IF=1.939)
5、 Z.R. Li, W.B. Mi, H.L. Bai, 62nd Annual Conference on Magnetism and Magnetic Materials, Nov. 6-10, 2017, Pittsburgh (全英文口头报告)
教育经历:博士:2016.09-2019.06 吉林大学 原子与分子物理专业;硕士:2014.09-2016.07吉林大学 原子与分子物理专业。
研究方向:超快光谱学。
研究成果:
1、Huifang Zhao, Hang Yin, Xiaochun Liu, Hui Li, Ying Shi*, Cailong Liu*, Mingxing Jin, Jianbo Gao*, Yi Luo, and Dajun Ding*, Pressure-induced tunable electron transfer and Auger recombination rates in CdSe/ZnS quantum dots-anthraquinone complexes. J. Phys. Chem. Lett. (一区)
2、Huifang Zhao, You Li, Lihe Diao, Chaofan Sun, and Ying Shi*, Reevaluating the effects of reorganization energy on electron transfer rate for quantum dot-molecular acceptor complexes in different solvents, Spectrochim. Acta, Part A, 2019, 218, 237-242. (二区)
3、Huifang Zhao, Chaofan Sun, Hang Yin, Mengtao Sun, Yuanzuo Li*, Jianbo Gao*, and Ying Shi*, Tunable electron transfer rate in CdSe/ZnS-based complex with different Anthraquinone chloride substitutes, Sci. Rep.(三区)
4、Huifang Zhao, Chaofan Sun, Xiaochun Liu, Hang Yin* and Ying Shi*, Exploring the effect of aggregation-induced emission on the excited state intramolecular proton transfer for a bis-imine derivative by quantum mechanics and our own n-layered integrated molecular orbital and molecular mechanics calculations, Chin. Phys. B, 2019, 28, 018201. (四区)
教育经历:2011年济宁学院物理学本科,2014年大连理工大学,凝聚态硕士。
研究方向:实验技术、凝聚态物理。
教育经历:2014 年 09 月—2020 年 07 月 量子光学与光量子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山西大学光电研究所,博士. 2010 年 09 月—2014 年 07 月 山西大学 物理电子工程学院 专业:物理学(国家基地),学士。
研究方向:里德堡原子激发、探测及应用,冷原 子物理,量子光学,以及激光器研制与稳频等方面的研究。
研究成果:
1) Jiandong BAI, Shuo LIU, Jieying WANG, Jun HE, Junmin WANG, “Single-photon Rydberg excitation and trap-loss spectroscopy of cold cesium atoms in a magneto-optical trap by using of a 319-nm ultra-violet laser system,” IEEE J. Sel. Top. Quantum. Electron., Vol. 26, No. 3, 1600106 (2020).
(SCI 二区,IF=4.681)
2) Jiandong BAI, Jieying WANG, Jun HE, and Junmin WANG, “Electronic sideband locking of a broadly tunable
318.6nm ultraviolet laser to an ultra-stable optical cavity,” J. Opt., Vol. 19, No. 4, 045501 (2017).
(SCI 三区,IF=2.753)
3) Jiandong BAI, Jieying WANG, Shuo LIU, Jun HE, and Junmin WANG, “Autler-Townes doublet in single-photon
Rydberg spectra of cesium atomic vapor with a 319 nm UV laser,” Appl. Phys. B, Vol. 125, No. 3, 33 (2019). (SCI 三区,IF=1.769)
4) 白建东, 王杰英, 王军民, “基于光纤延时声光频移自差拍法快速测量激光线宽,” 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 Vol. 53, No. 6, 061407 (2016). (中文核心)
5) Jiandong BAI, Shuo LIU, Jieying WANG, Jun HE, Junmin WANG, “Calculation of optical-dipole trap’s magic
wavelength for confinement of ground-sate and Rydberg-state cesium atoms with the same trap depth,” submitted to Phys. Rev. A (under review). (SCI)
教育经历:2014 年 09 月—2020 年 07 月 量子光学与光量子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山西大学光电研究所,博士. 2010 年 09 月—2014 年 07 月 山西大学 物理电子工程学院 专业:物理学(国家基地),学士。
研究方向:量子信息 量子通信 量子电子等方面的研究。
研究成果:
[1]W.Y Liu,X.Y Wang,N.Wang,S.N Du,and Y.M Li,Phys.Rev.A 96,042312(2017).(二区Top)
[2]W.Y Liu,N.Wang,Z.Y Li,and Y.M Li,Appl.Phys.Lett.107,231109(2015).(二区Top)
[3]X.Y Wang,W.Y Liu,P.Wang,and Y.M Li,Phys.Rev.A 95,062330(2017).
[4]N.Wang,S.N Du,W.Y Liu,X.Y Wang,Y.M Li,and K.C Peng,Phys.Rev.Appl.
10,064028(2018).
[5]S.N Du,Z.Y Li,W.Y Liu,X.Y Wang,and Y.M Li,J.Opt.Soc.Am.B 35(2),481-486(2018).
[6]Y.M Li,X.Y Wang,Z.L Bai,W.Y Liu,S.S Yang,and K.C Peng,Chin.Phys.B 26(4),040303(2017)
[7]X.Y Wang,S.Y Guo,Pu Wang,W.Y Liu,and Y.M Li,Opt.Express 27,13372(2019).
教育经历:2005.9-2009.6 华东师范大学 理工学院物理系 获理学学士学位 2007.9-2010.6 华东师范大学 金融与统计学院 获经济学学士学位 2013.9- 华东师范大学 物理与材料科学学院 硕博连读,博士。
研究方向:量子光学 凝聚态光学。
研究成果:
1. Qi Jie, Keye Zhang, Chih-Wei Lai, Feng-Kuo Hsu, Weiping Zhang, Song Luo, Yi-Shan Lee, Sheng-Di Lin, Zhanghai Chen, and Wei Xie. Room-temperature macroscopic coherence of two electron-hole plasmas in a microcavity,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Accepted for publication). (SCI 1 区,CiteScore:8.64)
2. Yichi Zhong, Bing Tang, Meng Fei, Qi Jie, Jiqing Tan, Qiangqiang Wang, Shuang Liang, Junjie Du, Long Zhang, Hongxing Dong and Wei Xie. All-Photonic Miniature Perovskite Encoder with a Terahertz Bandwidth. Laser & Photonics Reviews, 2020, 1900398.
3. Chun Zhou, Yichi Zhong, Hongxing Dong, Weihao Zheng, Jiqing Tan, Qi Jie, Anlian Pan, Long Zhang and Wei Xie. Cooperative excitonic quantum ensemble in perovskite-assembly superlattice microcavities.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20, 11, 329.
教育经历:2015年9月-2020年7月中北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博士。2013年9月-2015年7月中北大学信号与信息处理专业硕士。 2010年9月-2012年7月中北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
研究方向:图像处理、信息通讯。
研究成果:
Wang N, Shang Y, Chen Y, et al. A hybrid model for image denoising combining modified isotropic diffusion model and modified Perona-Malik model [J]. IEEE Access, 2018: 33568-33582. (SCI收录二区)
Wang N, Chen Y, Yao L, et al. Image smoothing via adaptive fourth-order partial differential equation model[J]. The Journal of Engineering, 2019(11): 8198-8206. (EI收录)
王娜, 张权, 刘祎, 等. 基于可变阶变分模型的医用低剂量CT图像去噪 [J].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2019, 45(9):1757-1764.(EI收录)
王娜, 刘祎, 王晓旭, 等. 基于结构张量的四阶偏微分方程图像降噪模型 [J]. 中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 39(6): 786-792.
教育经历:1991.09-1995.07,太原工业大学,本科;1995.09-1998.06,太原理工大学,硕士;2002.9-2005.6,太原理工大学,博士。
奖励荣誉:国家注册土木工程师(岩土),硕士生导师,山西省土木建筑学会地基基础专业委员会委员,山西省土木建筑学会钢结构与空间结构专业委员会委员,山西省高校工委、教育厅联系高级专家,山西省住房与城乡建设厅联系的质量专家、检测专家,山西省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论证专家岩土工程首席,山西省煤炭地质工程专家,山西省建筑教育协会常务理事,土木工程学术带头人,土木工程研究所所长。
研究方向:工程造地、地基处理、基坑支护,边坡及滑坡等不良地质灾害治理、结构创新与优化研究等。
研究成果:获得山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授权发明专利10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参编山西省地方标准5部。曾分别在山西省电力勘测设计研究院从事岩土工程勘察,山西省建筑设计研究院从事工业与民用建筑结构设计,主持或参与了十余项大型工程项目的勘察或设计工作,参与了上百项岩土工程项目论证评审工作,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
招生方向:工程造地、地基处理、基坑支护,边坡及滑坡等不良地质灾害治理、结构创新与优化研究等。
教育经历:2005.09 – 2010.07,太原理工大学,博士;2001.09 – 2004.07,太原理工大学,硕士;1990.09 – 1994.07,山西矿业学院,本科。
研究方向:1、岩土强度与变形特征及边坡稳定性分析与评价机制;2、深基坑支护结构与土相互作用机理及数值分析;3、煤层气地质特征及其抽采工艺。
研究成果:1.主要论文:[1]李建军,白培康,毛虎平等.郑庄-胡底煤层气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探讨[J].煤炭学报,2014,39(9):1802-1811. (EI收录). [2]李建军,张军龙.探地雷达在探测隐伏活动断层中的应用[J].地震,2015,35(4):83-89. [3]李建军,梁仁旺,毛虎平.大直径嵌岩灌注桩静荷载试验.[J].建筑结构2012,42(1):115-119. [4]李建军,梁仁旺.水泥土抗压强度和变形模量试验研究[J].岩土力学.2009, 30(2):473-477.(EI收录). [5]李建军,梁仁旺,白晓红.水泥土桩复合地基荷载传递特性有限元分析[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09,40(2):152-155. 2.专利:[1]李建军,等.液压机械式随钻变径扩孔钻头:中国,zl 201210583953.6[P],发明,授权. [2]李建军,等.顺层长钻孔割缝洗孔一体化抽采煤层气方法:中国,zl201310041318.X[P],发明,授权. [3]李建军,等.地面垂直井与顺层长钻孔联合抽采煤层气方法:中国,201310040300.8[P], 发明,授权. [4]李建军,等.井下顺层长钻孔连串造穴抽采煤层气方法:中国,201210583951.7[P], 发明,授权. [5]同步注浆静压预制桩沉桩方法.中国,200710185371.1[P], 发明,授权.。
招生方向:1、岩土边坡稳定性;2、地质灾害防治;3、矿山地质及煤层气抽采。
教育经历:1980.9-1984.7太原工学院土木工程系工民建专业本科,学士;2002.2-2006.12香港大学建筑学院房地产与建设系研究生,硕士
奖励荣誉:山西省土木工程学会冬施委员会理事;山西省建筑工程专项施工方案论证专家
研究方向:施工技术,绿色施工、高层建筑结构,房地产开发与建设
研究成果:参与及主持纵向、横向科研项目6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0余篇,其中EI收录2篇,ISTP收录3篇;获国家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多项,其中以第一发明人获发明专利2项。
招生方向:现代施工技术,绿色施工、结构工程
教育经历:2007/09 -2011/06院校:中北大学专业:武器系统防护工程学位:博士;2004/09 -2007/06院校:中北大学专业:军事化学与烟火技术工程,学位:硕士;1985/09-1989/06院校:太原理工大学专业: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学位:学士。
研究方向:建筑防护工程;工程造价管理;BIM的开发与应用。
研究成果:在国内外重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其中SCI收录1篇次,EI收录3篇次,参加各类科研项目6项。具有国家注册造价工程师、国家注册监理工程师、国家注册税务师资格。
招生方向:建筑与土木工程学科结构工程方向。
教育经历:1983.9就读郑州粮食学院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专业
研究方向:建筑工程管理,建设法规,招标采购法律研究,政府采购法律研究,电子招标采购研究
研究成果:2014年参编《评标专家指南—第三版》,2016年出版《互联网+电子招标实物教程》,在国家级刊物发表多篇论文。
招生方向:建筑工程管理
教育经历:1997.09 -2001.06,武汉大学土木工程专业,本科;2003.09 -2006.06,武汉大学结构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
奖励荣誉:2007-2009校优秀共产党员;2011-2013校“三育人”先进个人。
研究方向:建筑新材料、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新型组合结构等。
研究成果:重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主持和参与各类项目5项。
招生方向: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结构工程、建筑材料方向。
教育经历:2001.09-2005.06,河北农业大学城乡建筑学院,土木工程,本科;2005.09-2011.07,太原理工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岩土工程,硕博连读;2008.08-2010.03,美国堪萨斯大学土木、环境与建筑工程学院访问学者。
奖励荣誉:获得堪萨斯大学“优秀访问学者称号”。
研究方向:特殊土地基处理、土工合成材料、加筋挡墙稳定性分析、地基处理新技术等。
研究成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山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省级基金项目2项,国际横向项目1项,国际合作项目1项。近年来在复合地基、地基处理等方面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多篇,其中部分被SCI、EI收录;参编山西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2部,参编教材2部。
招生方向:建筑与土木工程及相关专业。
教育经历:1997.09-2001.07,太原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专业,本科;2002.09-2005.07,太原理工大学结构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
奖励荣誉:2013/2014学年优秀班主任。
研究方向:结构CAD与工程分析。
教育经历:2008.07-2012.09,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桥梁工程系,博士研究生;2005.07-2008.07,兰州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桥梁工程系,硕士研究生;2001.07-2005.07,兰州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桥梁工程系,本科。
研究方向:桥梁结构及破坏荷载。
研究成果: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国家重点实验基金1项、中北大学自然科学基金1项,主持太焦高铁配套项目2项,参与并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省级基金项目2项。近5年来在桥梁结构爆炸荷载等方面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15篇,部分论文被ASCE(美国土木工程协会),KSCE(韩国土木工程协会)、《兵工学报》、《爆炸与冲击》、《工程力学》、《振动与冲击》等重要SCI、EI期刊收录,以第一发明人身份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4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5项,以第一发明人身份实质审查阶段国家发明12项,以第二著者合编出版结构振动方面专著一部,参编2项地方建筑标准编著。
招生方向:结构工程防爆设计
教育经历:2006/09 -2009/06院校:武汉大学专业:结构工程学位:博士;2003/09 -2006/06院校:武汉大学专业:结构工程学位:硕士;1999/09-2003/06院校:华中科技大学专业:土木工程学位:学士;
奖励荣誉:威斯尼斯5158cc优秀共产党员
研究方向:结构工程
研究成果:在国内外重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其中SCI收录1篇次,EI收录4篇次,参加各类科研项目6项。
招生方向:建筑与土木工程学科结构工程方向
教育经历:2013-至今中北大学环境与工程学院,在读博士;2002年-2005年,太原理工大学建筑与环境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1995年-1999年,太原理工大学建筑与环境工程学院,本科。
奖励荣誉:国家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
研究方向:结构防灾减灾与防护。
研究成果: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一项;目前参与国家基金项目二项;山西省科技厅项目一项;横向课题一项。
教育经历:1998-2002,河北农业大学城镇建设专业;2006-2009,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建造与管理专业 硕士研究生
教育经历:2003年太原理工大学工程力学专业本科毕业;2007年广西大学固体力学专业研究生毕业,获工学硕士学位;2014年河海大学岩土工程专业研究生毕业,获工学博士学位。
研究方向:主要从事强夯造地及地基处理方面的研究工作。
教育经历:1994.9——1998.7 重庆大学热力工程系热能工程专业(本科);2002.9——2005.7 太原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暖通专业(硕士研究生);2014.9——至今 中北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兵器科学与技术专业(博士研究生)
奖励荣誉:勘察设计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暖通空调专业)
研究方向:建筑环境、爆炸毁伤
教育经历:2007/09 -2010/06院校:中北大学 专业:工程力学 学位:硕士;1999/09-2003/06院校:太原理工学专业:水利水电工程学位:学士
奖励荣誉:优秀共产党员、校级女工积极分子
研究方向:岩土工程
教育经历:1996.09-2000.06太原理工大学 本科;2005.09-2008.06太原理工大学 硕士;2009.09-2013.06天津大学 博士
研究方向:钢结构与组合结构
招生方向:土木工程
教育经历:1995-1999 :西安科技大学工程测量本科毕业;2002-2005:长安大学岩土工程硕士毕业;2014-至今:中北大学材料工程专业在读博士
奖励荣誉:2009通过注册监理工程师
研究方向:岩土工程方向主要研究特殊土的工程性质,博士期间研究方向3D打印混凝土
教育经历:2005.09-2009.07,天津大学,学习土木工程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2009.09-2016.07,天津大学,硕博连读学习结构工程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
研究方向:工程结构抗震方向。
研究成果:[1]Zhong-Xian Li, Ying Gao,Qiuhong Zhao. A 3D flexure-shear fiber element for modeling the seismic behavior of reinforced concrete columns.Engineering Structures, 2016, 117: 372–383.(WOS:000375817600027/ EI: 20161302145424) [2] 李忠献, 高营, 李宁. 基于RSAPS平台的隔震单元模型. 工程力学, 2016, 33(4): 144-149.(EI: 20161902371647) [3] 李忠献, 高营, 李宁. 基于RSAPS平台的弯剪纤维单元模型. 建筑结构学报, 已录用待发表.(EI收录) [4] 高营, 李忠献, 李宁. 基于RSAPS平台的钢筋混凝土墩柱损伤分析. 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版), 已录用待发表.(EI收录) [5] 李忠献, 尉迪, 高营. 不同加载路径下RC短柱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建筑结构, 已录用待发表。
教育经历:2010.09-2016.07,天津大学土木工程系攻读博士学位,岩土工程,获工学博士学位;2006.09-2010.07,天津大学土木工程系读本科,土木工程/工程管理,获工学、管理学双学士学位。
奖励荣誉:2008年获雅居乐地产奖学金;2009年获天津市人民政府奖学金;2010年获天津大学优秀毕业生称号
研究方向:地下工程;注浆工程;地下工程施工对周边环境影响等。
研究成果:近年来在地下工程注浆抬升、地下工程施工对周边环境影响等方面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多篇,其中4篇被SCI、EI收录。
教育经历:2010.09-2014.09,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建工系攻读硕士学位,土木工程计算机仿真,获工学硕士学位;2006.09-2010.07,北京交通大学威斯尼斯5158cc读本科,土木工程(理科试验班类),获工学学士学位。
研究方向:土木工程施工仿真、结构优化、BIM技术研究。